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书中自有精道处--广西师大社《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书中自有精道处--广西师大社《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
刘彦生(学者)
2004-05-09 15:37:49 来源:
众所周知,梁漱溟先生1917年至1924年执教北京大学哲学系,生存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普遍提出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而梁漱溟先生则是以独特的个性和极大的热情来维护“孔家店”的,但他的这种维护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表现形态,他给了孔子思想的全新阐释。他生命化了孔子,并将其与世界智慧的内化与外用加以比较,提升出这样的理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人的知识不单向外用,也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他认为孔子学说的真价值就在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即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有办法,皆从了解中来。因为一切学问都包含两面:一面是对其研究对象的了解,一面是对其研究对象的有办法,那一定是从深彻地了解个人自己做起,了解自己与对自己有办法,两者是丝毫离不开的。
该书在评说孔子学说之重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东方学术概观,从孔学绎旨到《礼记·大学篇》,从儒佛导同到伍观淇、严重学说,进行综述,其中还就东西方学术的异同分析后得出: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如数学上若算式列对(思维正确),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梁漱溟先生说,用思想做学问的帮助者是医书。由医学明白生命,实践证明生命要多靠自己,医学和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这种外力作用得当,能帮助把生命调理得到位一些,倘不得法,反要妨碍生命。这些观点无疑闪耀着哲学光芒。
书中自有精道处,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的方法和眼光。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和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而得数怎么来的,却茫然,这不能算是学问。这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和办法,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即技能通道,同时揭示这里边就有个变数,人生问题在转变,心思集中的对象在转变,则学术内容和途径必随之以变。
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的哲学,但其哲学的真要不过是在功夫实践中可得的副产物。古希腊所谓爱智之学是可贵的,但超不出佛学,而儒在自身生活上勉力则造达出一种较高境界,其勉力方向仍是自觉、自主、自如。强调主观变化与客观制约有一定关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力行实践,贵践履实修,则是人类面临的问题。于是,有了儒家孔门之学强调“自省吾身”。作者在强调学术有思想有知识的传播与教化功能外,更主张“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儒、佛、道三家之学“只当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
梁漱溟先生的学说,造诣颇深,不仅源自对儒学专门研究,更来自他常使用比较的方法,使学问更加深刻明了。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的立足点是人的立足点,说去道来仍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而佛家不同,他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脱人来说话,更不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成佛”,如果要归结相同的话,那“是生命上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学问,两家既同为对人而言其修养,因此,应该都是人类生命所得”,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大方向”略同就行。
与佛学的世间万事皆空相比,儒家则从俗而取信,独在“深识平礼乐仪文为社会人生必不可少”。理智在人,而道家呢?人生理智运用胜于情感的流行,则人与大自然之间不免出现分离对立,人类乃生存于秩序社会,非蜂、蚁之辈。
儒求仁,佛求缘、道求知。格物致知,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天下、国、家、身四者皆物,其本在身,达其本末,所知之务是修身(责已不怨人),心思力气一并收拢来,在自身意念行动上用功夫,独省独念上求其“心正”和“近道”。综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实际是真、善、美的大事。
(《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梁漱溟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19.8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4-2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