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研究语篇交际与语文教学关系的新著--评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研究语篇交际与语文教学关系的新著--评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
杨遵民
2004-05-20 17:15:55  来源:  
 
 3年前,张良田从语文教学领域步入汉语言文字学领域,在语言学家吴启主先生门下潜心研习篇章语言学。3年后,他终于写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这一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专著。作者在书中将篇章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关联起来,系统地论述了语篇交际原理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最新的探索和跨学科的、边缘性的应用理论研究。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对语篇结构倾注了有效的思考与探讨。《文心雕龙》中记载:“夫人以立言,固字以生句,积句以成章,积章以成篇。”然而,对语篇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研究,也不过是近些年来的事。同样,虽说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字学就一直是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且一直在扮演着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角色。但,从单独立项研讨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角度,认真地在语篇交际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语文教学的操作规律,为语文教学找到一条相对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语言学研究思路,张良田所进行的研究可算是开创性的。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作者深谙这一关于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道理,并通过自身多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与语文教学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经验宋实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关联的理论性探讨。语文教学的研究只有利用语文学的研究成果才能保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语言学的研究也只有与语文教学的研究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作者积极地把语篇交际原理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二者结合起来,潜在地对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和创造个性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该书分为引论、本论与结论三个部分,并在本论部分着重论述语篇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篇交际的基本原理以及语篇交际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阐释与论证,互为关联,互相照应,自成一体,以一个相对完备的逻辑体系,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即语篇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张良田在升华语文教学的优秀经验的过程中引入语篇交际原理,进行具有创新意识的研讨与摸索,把锐意进取的教改理念化作《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这一力著,开拓了语篇交际与语文教学关系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作者在著述中形成了自己特立独行的研究特色:
 一、在选题论证上视角新颖。作者在语文传统教学的模式上实现突破,在语言文字研究历程的回顾中认真探讨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之间的长期的密切的关系,试图在思考与摸索中发现建构于语篇交际研究的基础上的语文教学的操作规律。作者不以空洞的理论作为行文的主体,而是从交际的角度来动态地研究语篇交际规律,从中积极地运用口头使用的话语和书面使用的篇章,同时鲜明地引进语篇“交际场”概念并加以深入探究,从语篇存在的制约机制与价值判断标准两个层面来阐析语篇交际原理,着力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潜能和创新精神。作者在认真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许多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
 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意新巧。作者匠心巧用,机杼独具,不拾人牙慧,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地研究语篇交际与语文教学,而不是于形式上选择结构分析的静态思考,以此为基础关注语篇交际原理及其应用问题的探讨。作者以符号学、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并恰到好处地借用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人格分析学等学说的观点,有效地为语文教育研究构建了以语篇交际及其教学为核心的应用语言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体系。将语篇交际基本原理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把握语篇教学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实践要求,为该书的研究思想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在行文阐述上语言新活。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堆砌,在晓畅通俗的语言中充分显现自己的清晰思路。例如,在论述语篇表达者的交际目的、个性特征、修养水平与语篇接受者的心理需求、身份特征,接受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语篇的存在形式的时候,使用比喻的、排比的、对偶的等文艺性表达方式,使读者能轻松自如地在相对复杂的表述中感受美。

 (《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 张良田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出版)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2004-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