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近代版权史研究的一大创获--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版权史》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近代版权史研究的一大创获--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版权史》评介
张莉莉
2004-05-21 15:46:07 来源:
早在晚唐五代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版权观念的萌芽。而在近代,我国的版权思想开始形成并获得发展,然而,究竟达到了何种层次?其演变轨迹如何?本世纪以前,虽有人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成果寥寥,专门著作阙如。2003年5月,我国版权史研究的第一部断代系统史著《中国近代版权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专著在版权史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本书作者李明山,在书中不是孤立地研治版权史,而是把版权问题放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加以考察,凸现了版权问题与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我国近代版权史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他以民国建立为界,把我国近代版权史分为《大清著作权律》颁布前我国版权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民国时期版权问题的复杂情势两部分加以撰述。
在前一部分,作者以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前西方文化观念、民主法治思想和先进的传播技术对我国形成全面的冲击,美日意欲扩大在华利益等时代背景作为铺垫;通过阐述严复、梁启超、廉泉、张元济、陶保霖5位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出版界人士的版权理论和立法呼吁,中美、中日续修商约引起版权论争,国外著作权法律的影响,国内盗版现象猖獗,西方传教士在华的版权保护活动,《大清著作权律》颁布等具体事件,向世人再现了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剧烈变化下,版权保护意识顺应时代潮流,由隐到显、由弱到强、由个人到群体、由民间行为到政府行为不断演变的发展轨迹。
在后一部分,作者以军阀混战、独裁专制、风云动荡的社会环境作为铺垫,通过论述清末民初此起彼伏的版权纠纷,民国初期再度就是否加入国际版权同盟展开的争论;杨端六、武墒干从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力主加入国际版权同盟的主张;北洋军阀政府著作权立法的封建性、滞后性;南京国民政府著作权立法的钳制舆论和出版自由、维护统治地位的倒退性;法规废弛国内翻印盗版成风现象;出版界、著作界粗制滥造、抄袭假冒行为以及上海书业商会、创造社成员的著作维权行动;桂林“保障作家权益会议”,“斗米千字”运动;国统区出版界拒检运动,鲁迅、邹韬奋、柳亚子、林语堂、陈西滢等卓有成效的维权活动等具体事件,向我们展示了国民党政府版权保护观念落后、倒退的一面和版权思想在左翼无产阶级文化阶层的努力下,仍然循着自然规律不断发展的充满希望的一面。
《中国近代版权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一些是第一手材料。如蔡元培反对日本与中国缔结版权同盟的主张,清末民初的反盗版活动,北洋政府内务部版权保护的通告,保障作家权益会议和反盗版调查活动,李季的维权呼吁书等,均取自原始文献,十分宝贵。研治史著,必以丰富的史料作为基础,而历史资料往往无序而零散地湮没于民间、史书或其他传播载体中。如果没有作者对它们加以发掘整理,它们将永远是历史陈迹。史学工作者是故旧史事的新生命的赋予者,正是通过他们对史料的搜寻钩沉和系统化整理,才为今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元素,为后人提供了从事研究的素材,也为人类提供了无价的文化遗产。《中国近代版权史》中丰富的史料,同样具有多元的价值,是我国版权研究领域甚为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中国近代版权史》是一部从故纸堆中提炼出的蕴含着作者价值判断、认识水准的著作。作者有选择地使用最能说明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通过铺陈论述,完整地再现了我国近代版权史复杂多变的演进脉络。正如作者在著作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从事这一研究,“犹如在莽原中拓荒”,“很少能借鉴于前人”。不难看出,这一学术成果来源于对浩瀚史料的精细选择、分析辨正,而后提取出关涉版权的内容,再通过判断理解并加以演绎阐发,连缀成篇。这部专著,融会着作者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前言”中对中国版权史的历史分期的观点,对“版权”一词由蔡元培首次提出并使用这一看法的不同意见;著作中对陶葆霖版权思想的阐发,对蔡元培反对与日本缔结版权同盟主张的认识,对秦瑞玠《著作权律释义》历史贡献的定位,对《大清著作权律》的影响与作用的评价,对武墒干力主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同盟主张的分析等等。书中较多的原创性观点,使这一史学专著不仅具有史鉴、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吴道弘先生在《中国近代版权史》出版之际,曾写下有关于该书的文字,其中“开辟草莱,以启山林”之语,我想应有多层含义。除了评价该书的拓荒性、草创性,还强调了它的引导作用,即启发、导引高大完美之作的跟踵接趾。因此,整体看来,《中国近代版权史》尚有诸多欠缺也是自然的。主要是对历史资料的搜集还不甚完备,如关于中美、中日续修商约谈判资料的引用就不完全,以致不知中美商约版权条款是在中日商约完成后续加的。此外,作为史书,贵在系统、完善,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正是由于史料不完备的原因,该书在这方面,存有断线、缺项现象,也使得是书的一些观点不够完备,有时只能是欲言又止。诸如此类,恕不一一。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2004-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