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德鲁克:一个世纪的经典--上海财大社《个人的管理》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德鲁克:一个世纪的经典--上海财大社《个人的管理》
2004-05-28 16:28:54 来源:
2001年夏季的一个周末,我在学校听研究生的管理学课程,老师嘴角的唾沫,表示他讲得还算慷慨激昂,只是我听得备感乏味。在哈欠连天之余,我遁进了图书馆,无意间,在亚马逊网上邂逅了一位管理学的大师。于是,便把他的具有代表性的3本书,推荐给了出版社。
有一位思想者,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我们渐行渐近,逐渐成为管理学领域内智慧、远见、创新的同义词;岁月的浪花,已经将他的思想,冲洗得闪闪发光,成为海滩上的珠贝,成为夜航中的灯塔,成为远行者视界里凭以定位的那一颗星,他就是———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
那些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名流、出类拔萃的机构,各路英雄,纷纷在他的面前“竞折腰”,以示其敬畏之心———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将其重要的企业决策归功于德鲁克:“1981年,我整合通用电气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来自彼得·德鲁克。”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坦言:“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英特尔主席安德鲁·格鲁夫的评价是:“德鲁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对时髦思想狂热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美国管理协会则作了如此的类比:“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
1997年,《福布斯》的封面文章,称其“依然是最年轻的头脑”。
《商业周刊》则直呼其为“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
于是,他被世人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而奠定了其大师的地位。
德鲁克的著作多达30余本(其中3本为小说),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前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分权化”、“民营化”、“成效比效率更重要”、“知识工作者”、“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等等。
在德鲁克上述如此众多的图书中,如何把握其精髓、掌握其要义,这对于在管理理论与知识———最近的概念是“知识管理”等———显得愈益重要的今天,对于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人们来说,无疑既具有紧迫性,又有着一定的挑战性。与此同时,鉴于德鲁克的声望和学术地位,国内出版人也无一不将其视为“唐僧肉”,于是,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从实际出发,针对上述问题,出版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见”3卷本———《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社会的管理》。这3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德鲁克的大部分著作,尤其汲取了最近10年来其新著中的精华,倾力而有系统地打造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库。
从图书的内容上看,《个人的管理》一书分章专门阐述了知识社会与知识工作者、时间管理、信息与社会,以及创新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目前看来仍属于管理领域的前沿性问题。例如,早在1962年,德鲁克就提出了“知识劳动者”这一概念,并将其列为最重要的资本。
德鲁克在本书中以其自身的7次经历,叙述了自我管理的点点滴滴,借菲迪亚斯雕刻了迄今依然屹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之上的神像全身,而遭到雅典司库揶揄———“你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连没人能够看见的背面也雕刻了,浪费了我们不少的钱财”———的典故,以菲迪亚斯之口,说出:“我始终明白,一个人必须为完美而奋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
基于此,德鲁克在《个人的管理》一书中推己及人地提出了“专业人士的若干基本原则”,分述了有效决策、卓有成效的沟通、扁平型组织、创新实践等一系列内容。在“卓有成效的沟通”一章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管理要求下属思考并向上级汇报有关自己可望为组织和组织内部作出什么样的重大贡献并承担什么职责的思想。”有趣的是,这与当下时兴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多少有着神似之处。
德鲁克思想的前瞻性,在本书的附录“超越信息革命”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德鲁克将500年前的“印刷革命”与工业革命以及当前的“信息革命”作了有益的对比,得出了“印刷革命遵循的发展轨迹就是300年以后爆发的工业革命遵循的轨迹,也是今天信息革命遵循的轨迹。”从而进一步地展望了金融、生物技术、海洋养殖和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
《组织的管理》一书,以管理是什么为切入点,强调了管理层的职责和组织机构的使命,解答了为何管理是一种宽泛的艺术,纠正了通过施加“压力”进行管理等做法的实践的误区,提出了“管理者必须对人的精神———人的本性,包括善与恶———加以关注。”而这一点,一直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人所诟病的原因所在。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衍生为倡导设计与销售“对消费者具有亲和力的人性化产品和服务”。
在本书中,德鲁克所提出的许多命题,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谈到什么是企业时,一般的实业界的人士很有可能会回答道:“企业是一种创造利润的组织。”而德鲁克则认为,“营利并非是企业和企业行为的目的,而是企业或企业行为的一种限制行为。”“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消费者,所以,企业具有两种———也只有两种———基本职能:市场营销和革新”德鲁克据此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给企业的启示:———“对社会的服务。”因此,从这一点上,德鲁克突破企业以利润为中心的“内核”,并将管理的外延推广到非营利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上来———“管理并不就是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各种组织都需要的彼此内容不同的、特定的运行要素。”并以“创业管理”这一具有创新和开放特征的内容,作为本书的终篇。
德鲁克以略带禅意的3个石匠的故事,表述了他对管理的解读:“3个石匠相互闲聊,彼此询问将来准备做什么。其中的一个回答说:‘我要挣钱谋生。’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做出全国最棒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眨了眨眼睛说:‘我想修建一座大教堂。’”德鲁克认为,“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本书还介绍了“生态龛”等具有德氏风格的企业战略,指出了各大知名企业———如IBM、可口可乐、雀巢、菲亚特、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运营的营销要素。同时,本书还对家族企业的管理,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社会的管理》一书则论述了大社会环境下的各个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尤其是公共行政管理等多个角度。德鲁克在本书中承接尼采“上帝之死”的论述,意味深长地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意义犹如一种没有上帝的等级制度。”而“法西斯主义乃是欧洲的精神秩序和社会秩序崩溃的结果。”并进而由此宣告了“经济人的终结”,尽管作为这一概念发源地的欧洲尚未“获得或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从中能够推导出新的有效的价值观念……”
在“终极”缺失的基础之上,德鲁克比较了欧美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渊源及立场,在对自由主义评判之中,对法西斯主义的专制制度的思想,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批判,指出“希特勒主义的基础……是由唯理论的自由主义者现成地提供的。……希特勒只不过在其之上添加了一种道德犬儒主义。”由此,德鲁克认为作为“现代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成为了社会行动的一种原则。在这一社会的嬗变过程中,知识“成为知识社会中的一个中心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
沿着这一脉络,德鲁克所倡导的“知识社会”、“组织社会”、“创业社会”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概念及其阐述,也就跃然纸上了。
由此看来,这套德鲁克3卷本的编辑脉络十分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本套丛书是由日本长期从事德鲁克著作日文翻译的笃男植田先生选编,其选编的角度和有机的内容,得到了德鲁克先生的褒扬和肯定。丛书在日本出版后,随即成为该国的管理类畅销书。在得悉中文版行将付梓之后,德鲁克先生为此亲自撰写了中文版的序言,可见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从覆盖面来看,本套丛书是对德鲁克学术生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归纳与整合,包括了德鲁克各个时期的18本书籍。作品起迄时间从1939年~1999年,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德鲁克各个时期的思想精华。
价值恒久远,思想永流传。如果你想向“杰克·韦尔奇们”学习,那么,就应当追问杰克·韦尔奇学习什么。“山高人为峰。”这套“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见”3卷本,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捷径。
(《个人的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三卷本”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26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