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一种温暖的冲击--评人大社《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种温暖的冲击--评人大社《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
作者:孙雪晶
2004-05-31 17:12:23 来源:
《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讲述了十九世纪南北战争后美国一个小镇上的女孩丽贝卡的成长故事。丽贝卡是个活泼、快乐、乐观、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女孩,由于家境贫困,她离开了自己度过美好童年的太阳溪农场,前往利佛保罗姨妈家里上学。在姨妈家里,她有了新的生长环境、新的朋友,被周围环境改变着,也用自己的热情改变周围的一切;她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知识,向往广袤的世界,但她对农场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依旧没有改变。丽贝卡热爱早逝的父亲,热爱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孩子的母亲,也尊敬感激供她上学的姨妈。她性格开朗活泼,略带些任性和冲动;她对朋友热情忠诚(她为了帮助朋友而去陌生的地方推销三百块肥皂),同时疾恶如仇(她勇敢地和辱骂她朋友的米妮斗争);最感染读者的是她永远都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从不逃避现实,无论是荆棘丛生的小径还是布满鲜花的大路,她都勇敢地前进;她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纯真的好奇心。她无法压抑自己活泼的性格,但为了取悦不苟言笑的米兰达姨妈她努力变得温柔娴静,改变米兰达姨妈所不喜欢的一切“缺点”,甚至学习古代斯巴达男孩来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自我惩罚。然而无论有多少外界的约束,她的活力和热情并没有消退,相反她改变了两个姨妈,也影响了周围的好朋友。经历了美好的童年、初到姨妈家的不适、学校里的美好时光、从学院的毕业、妹妹米拉的死亡、米兰达姨妈的病逝……丽贝卡就这样长大了,她告别了童年生长的太阳溪农场,勇敢地留在利佛保罗,追求模糊但又美好的前程。
书中描写了丽贝卡的成长以及发生在她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有欢乐,有悲伤,有轻松,也有沉闷,但作者却始终使用幽默的手法来写,让人含着泪笑,带着笑流泪。这种幽默并非是刻意营造出的、让读者捧腹大笑的笑话,而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诙谐,不时地让读者会心一笑。作者的文风十分清新,作为一个美国作家,她却继承了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那清新自然、轻松自如的文风,用细致优美的笔触描写美国的乡村生活和乡村女孩的成长。她塑造的女主人公丽贝卡是一个十分“超凡”的女孩,但又十分真实,她冲动和顽皮的模样宛如我们儿时的伙伴,或是邻家的小妹,使读者顿生亲切之感。作者十分善于向读者展示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但是她却很少使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运用许多贴切自然的对话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心理活动,这让读者更加感到真实自然。作者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示了一幅美国乡村的全景画卷。全书的主基调是轻松诙谐的,但作者并没有回避忧伤和悲惨的事情,她真实地描写了南北战争给恋人带来的忧伤,描写了丽贝卡妹妹米拉的死亡以及米兰达的病逝,令人更为丽贝卡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产生深深的共鸣。
在西方世界里,《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是一部激励了一代代人奋发心志的佳作。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乃至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恐怖小说之王史蒂芬·金都曾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的生活表率,以他们的生活态度作为自己逆境中的灯塔。曾有一位青年人即将远赴新奥尔良,他请父亲的老友——当时的文坛泰斗杰克·伦敦——送一本书给他。杰克·伦敦并没有选中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却郑重地给了他这一册薄薄的小书。“可能有些孩子气吧,”他说,“但这是我最喜欢的,也希望你认真去读。这本小说不仅仅给你旅途消遣,它确实是对你有益的。”美国人对它的喜爱和珍重由此可见一斑。
在美国读者心里,丽贝卡的形象可以与玛格里特·米契尔的名著《飘》中的郝思嘉比肩。要孤单地在陌生的环境里生存,这是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会遭遇到的情况——感到无所适从、不敢和陌生人接触、得不到周围人的喜欢,还是会产生别的什么情绪?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如何面对一个陌生的新环境?这不取决于这个环境本身如何,也不取决于这里的人对你如何,而仅仅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是丽贝卡让我明白了这一点。”对现代人而言,丽贝卡的乐观和积极也有重要的影响,因“9·11”事件而获得公众广泛认同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也这样推崇丽贝卡的人生态度:“一本《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建立了整个的美国成功精神——乐观、积极、开朗、友善、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5-2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