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讲创新道理于创业故事——评江西高校社《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 - 科学.教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科学.教育
讲创新道理于创业故事——评江西高校社《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
颜振军(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
2004-06-23 16:15:56  来源:  
 
 李建军教授所著的《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科技丛书”之一。该书以产、学、研的关系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主题,介绍并总结了美国硅谷的基本经验,对照硅谷的经验分析了中关村的体制“缺位”现象,剖析了创新体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体制中如何聚合科技与制度的力量,通过体制变革,凝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
作者首先以“激动人心的创业年代”为题,叙述了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家、企业家和科学家在硅谷创业奋斗的经历,他们的努力不仅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浪潮,而且创建了一种能够让知识、技术、发明乃至梦想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服务的高技术创业的体制平台。在“求解硅谷成功之道”一篇中,作者在将世界各地的“硅谷”建设案例解析为产业界主导型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学术界主导型的大学科技园计划以及政府推动型的工业园计划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富有说服力地指出,各类“硅谷”建设的基本构架在于搭建产学合作创新的体制平台。为了充分展示这种体制平台在高技术创新和创业中的可能优势,作者在“惊涛拍岸,堆起产学创新集群”、“点石成金,功在产学创新体制”两篇中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作者在解析硅谷的案例的基础上指出:硅谷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引领一轮又一轮的高技术创新潮流,主要在于硅谷自发形成了一个不断壮大的产学创新集群,其中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家、高技术公司等链接出得天独厚的社群资本,并使硅谷逐渐整合出一种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借助于这种体制的正反馈效应,硅谷不仅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成为世界风险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聚集地,而且也成为世界高技术创业型公司与高技术创业英雄脱颖而出的巨型实验室。在“体制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篇中,作者简要讨论了美国政府在硅谷产学创新体制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作者话锋一转,在“硅谷热中的中关村”、“中关村问题:体制缺位”两篇中对中国“硅谷”建设问题进行了精到的分析。作者指出,从根本上考察,中关村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其中的创业始终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创业境地,中关村还缺少一种让这些创业者与他人共同分担高技术创新和创业风险的合适体制。最后,在“潮起潮落论硅谷”一篇中,作者针对2000年4月之后的硅谷形势分析说,尽管网络泡沫的“寒流”使硅谷产学创新体制面临很大挑战,然而,硅谷强大的产学创新体系所呈现的多样化态势足以抵御“寒流”所带来的各种震荡,硅谷将依然保持高技术创新的强劲活力。
 正如本书的题目所点睛的,李建军博士认为产学创新平台是硅谷和中关村的共同点,而从硅谷到中关村则比较了中关村和硅谷的差异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硅谷成了美国高技术创新精神的代名词,世界各国都把建设本国硅谷作为政府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愿意把本国高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命名为本国的硅谷,可见硅谷在世界各地再次展示了美国式的创新精神。所以,硅谷是美国的光荣。而把中关村建设成中国的硅谷则是中国的梦想。经过十多年的卓绝努力,中关村发展为中国高技术创新最活跃、最有成绩的地方,成为中国的硅谷,中国的梦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而美国的硅谷则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探底盘整,留下一代人回味的梦想。李建军博土的这本著作就是引领读者走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摘自:《中国出版》2004-0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