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看电影的方式——关于人大社《未完成的爱情方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看电影的方式——关于人大社《未完成的爱情方案》
止庵
2004-07-19 15:54:30  来源:  
 
 “看电影所导致的这些文字记录”——本书后记如此说法;我想大家多半看的是DVD影碟,作者也不例外。或者说看碟不就是看电影么。自然内容并无二致,观看方式却不一样。尤其是大制作、大场面的影片,在家与在电影院看效果相去甚远;即便家中放映设备足够档次,仍不免有所损失。“艺术电影”所受影响相对就要小些。然而此类作品往往要求观看者注意力更集中,这却是家庭放映难以保证的;影院放映所具有的仪式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不复存在,没准还会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或访客打断。可是话说回来,如今置身电影院,也很难不受外界干扰。
 当然看碟另有优势:可以把一部片子看得非常仔细,人物的某句对话,某个动作,某种表情,不妨利用DVD机的返回键反复“查证”。不过说是“优势”,大多数人看碟恐怕未必这样;或许反倒匆匆快放一过,知道大概意思了事。所以只是有此可能性而已。但是假如别有需要——譬如要写文章——恐怕就能派上用场。
 我素来爱看电影,现在爱看碟,此外一直留意有关电影的书或文章。佐藤忠男的《黑泽明的世界》和《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是两部未必十分深刻,分析却很细腻的电影论著。前一本书的后记说:“我以为,这本书是一个日本电影研究者对一位电影作家的作品一部又一部地重看一遍之后写的第一本书。”后一本书的后记说:“我在执笔写这本书时,凡是现存的小津的作品,就一定看过一次或多次。”当年读到这两句话,真是歆羡不已,深感难以企及。时至今日,咱们居然可以部分地做到这一点了。
 近几年来,谈论电影的文章渐渐多了,作者多为我辈普通观众;这与DVD影碟的大量出品以及家庭观看方式的普及不无关系。也许可以一概称之为“碟评”,无拘作者自己采用“电影随笔”或“电影笔记”之类名目。假如看碟的优势真能发挥出来,此类文章应该不同于过去报上那种“影评”。可是大多照样写得浮泛简单,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只是“看了”,而无关乎“如何去看”。我觉得作者似乎缺乏一种自我意识,殊不知在自己家里看碟的那个人,已经不是面对银幕的观众了。
 在《小津安二郎的艺术》中,紧接前引那句话,佐藤忠男又说:“仅仅《茶泡饭的滋味》这一部,连松竹也没有拷贝了,所以只好凭公开放映时看过的记忆评论。”书里谈及该片一段相当简略;而其他地方,不管涉及影片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均在细节层面予以详尽探讨。过去的影评恰恰是“只好凭公开放映时看过的记忆评论”,现在的碟评却有条件超越这一限制,至于是否达到佐藤谈论黑泽、小津那等水准,则是另一问题。
 话说至此,可以谈谈《未完成的爱情方案》一书了,其特色正在于解读电影细致入微,而不再满足于粗粗勾勒一个故事,随便发表几句观感。虽然谈不上“划时代的变化”,但此种变化反映了电影的观看方式对于相关文字的写作方式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如同书名所揭示的,作者事先规定了主题,对所分析的影片和所切入的话题划定了范围。它是一本“书”,不是报纸专栏文章的汇编;这也有别于此前的同类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亦为碟评——姑且还用这个名字——写作深入化的体现。
 作者说:“理解究竟有什么样的潜在力量支配着最终趋向无奈的命运,是在这一追问过程中最重要的意图。然而,重现在分析中的结构,很可能不再是影片中爱与恨交织的曲折和动荡。”这使我联想到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一说。写碟评大概也是“阐释”,而且愈是详细繁复,“阐释”的味道愈重。然而作品阐释之外,还有一种阐释者的自我阐释;或者说,阐释者借助阐释作品以阐释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以本书而言,“重现”并非目的所在,“理解”也只是种“意图”;归根结底,贯穿始终的是感受,不是观念。所写因而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同样与前述特定的电影观看方式有关。
 比起有关艺术或技术的阐释,有关内容或主题的阐释更容易指向阐释者自己。桑塔格说:“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显然主张前一种阐释,——插说一句,在我看来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天长地久,或是去年在马里安巴德》,正是多所留意阿兰·雷乃那部经典之作的叙述方式;而后一种阐释如果不被纳入某种既定的思维模式,真的具有个人色彩,当在桑塔格所反对的范围之外。
 “自我阐释”这说法容易引起误解。其实看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自我阐释的过程,无论我们去电影院还是在家里看碟,议论还是沉默,写文章还是不写文章。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分析并不必然意味着参与,也不意味着对参与权限的弥补,各自命运的分野依旧割据着人们对他人命运的无能为力,种种情形之下,这种无能为力还将蔓延到我们自身。”未必非得对号入座,只是有所共鸣,有所启示,有所寄托而已。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7-16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