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我们和动物有区别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动物有意识吗?》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我们和动物有区别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动物有意识吗?》
苏彦捷(北京
2004-07-28 15:27:08 来源:
由于人们对动物和人常常采用双重标准,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两难:好奇动物世界,又要抑制自己的拟人论倾向。
动物意识问题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前些天,我在教育部的一个会议上,和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乔老师聊起动物与人。乔老师给我讲了三件他感到有些困惑的事:峨嵋山的有“自尊”的猴子;狗能听懂主人的话;狗装伤欺骗主人。正好我正在看的这本书《动物有意识吗?》把这些问题都包括了。
对我来说,书中的内容并不陌生,但作者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探讨了动物行为和动物心理学中很多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普及专业知识的同时,连带上研究过程的介绍,还是让我有了不少收获。我想像乔老师这样的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公众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信息。
我们人类之间作为同种个体进行交往时,通常需要理解对方在想什么。比如,如果对方知道我们是学心理学的时候,常常会说,“啊,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们对动物也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它在想什么?”人们对通常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意识非常好奇。对不同的对象,问题是类似的,但我们的回答往往会基于不同的逻辑。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坚信我们有能力推己及人;但涉及到动物时,我们变得不那么情愿将思维、情感、意识等过程赋予那些看起来和我们如此不一样的动物。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能够分类、划分范畴,计数,建立空间认知地图,记忆,表现出情绪反应,能通过镜像测验,但科学遵循节约律(即书中提及的摩根法则),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一些研究者会将问题转向另外一种形式,即提出并回答动物怎样解决问题?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如果与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比较,这些特点有什么异同?而且研究者们尽量不轻易下结论,而是不断积累数据,小心求证。
这本书的德文蓝本是1994年出版的,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来,研究者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动物意识问题。一方面,有更多的实证依据可供承认动物有意识的研究者引用和重新分析,例如:鸽子和鹦鹉的概念形成;鸟类中假装受伤,将入侵者引开的分心展示;黑脸长尾猴对不同捕猎者警报叫声的回放实验;鸟类和黑猩猩对食物位置的记忆;文化学习;工具使用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开始试图对与意识有关的概念常识进行辨析。因为许多争论可能是由于大家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从一开始就不是针对的同一个东西,同一件事情而引起的。我把这方面的进展介绍如下:
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情感状态或对客体和事件的思维,常被认为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认知,因此常被解释为指代人类思维。尽管动物没有获得完全像人类的意识思维,但许多动物还是表现出一定水平的意识,如正在意识或觉知某些事件的状态或能力,也被称作初级知觉或基本的意识。《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道金斯(Dawkins,2000)就强调说:其实人类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很简单到极为精细复杂。如果说动物是有意识的,其知觉的内容可能也是沿着一个连续体,从最简单的反射到复杂的思维,面对的挑战和可选择的反应都是不同的。
认知习性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格里芬(Griffin,2004)也提出,如果将意识程度用0-1来衡量,有3个一般的证据可以表明动物拥有意识的概率PA(probabily Of awareness)大于0.5,(1)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在各种动物中是非常相似的,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意识所必须的结构只存在人类的大脑当中。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过程导致意识经验都不应该仅限于人类。(2)对不可预计的环境和生存挑战,动物的行为表现出多样化的适应。(3)动物的交往研究告诉我们,发出者发出的信号常常是将发出者的意识经验传达给接受者。我们人类依赖有声语言或非言语交流,帮助我们推断人类日常正在思维或感知的意识经验,同样的过程也可能应用于其他物种。
于是,许多研究者同意大致区分两个水平的意识:初级的必要的脑结构可能构建只有局限语义或符号能力的心理图像。高级的,包括自我,延伸的语义能力和对过去将来的觉知。由此,将意识的内容视为一个连续体,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物种的进化不断丰富的。这个观点将人们从定义的纠纷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关注于更有利于理解意识的工作。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如果将意识和无意识看作是相对两极的概念,要说明意识的话,先定义一下无意识也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由于人们对动物和人常常采用双重标准,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两难:好奇动物世界,又要抑制自己的拟人论倾向三而且承认不承认动物有意识,还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使用的伦理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公众没那么多束缚,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如何解释平常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动物的非凡表现。
作为非专业人员的翻译,书中很多专业术语翻译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仍然有一些瑕疵,在这里我把它们指出来,以免读者误解:灵长类动物中与动物意识研究关系密切的是几种大猿,他们包括:黑猩猩(两种:普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猩猩(又称黄猩猩)、大猩猩。但在文章中有些地方明显的是混用了名字。因此,猩猩不同于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大猩猩、黑猩猩前面的大和黑字都是不能任意省略的。
在探讨动物是否能够思考的章节中,作者在“如何才能够得到香蕉”部分描述了科勒(我们也译作苛勒)的经典实验,黑猩猩的表现是我们所称谓的“顿悟(insight)行为”,译者都翻译为“理智”。
对几个著名研究者的姓名翻译有误。首先,Rene Descartes应为法国的先哲笛卡尔,但书中译为勒内·德斯卡特会让人不知所云。其次,是一位中国的比较心理学家,Z.Y.Kuo,书中译为Z.Y·库奥,估计是当成了西方研究者。正确的译法应为郭任远,英文名是Zing YangKuo。他是小鸡胚胎行为观察的开创者。
尽管关于意识的问题科学界还存在很多的争论,这本书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说法,不能解决我们的所有疑问,但我还是建议对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心理能力发展及其过程,对动物智力,情绪,意识等感兴趣的老师同学都读一读这本书,从而有机会思考思考我们和动物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无论如何,应该说这本书既能满足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又能满足公众希望听故事的目的。
(《动物有意识吗?》[法)福尔克·阿尔茨特 伊曼努尔·比尔梅林主编 马怀琪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40.0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7-16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