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善良意志的强力?——也谈“德法之争”(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 文史地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文史地理
善良意志的强力?——也谈“德法之争”(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陈家琪
2004-08-24 16:44:22 来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伽达默尔与德里达有过两次晤面,第一次是1981年4月25日至27日,地点在法国巴黎的歌德学院;第二次是1988年2月初,地点改为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法语系:如果在法国,就挑“歌德学院”;如果来德国,就选一个“法语系”,总之要平衡,避免某种“额外强加”的东西。然而各自不可抑制的“强力意志”还是体现了出来,问题只在于:这种“额外强加的东西”是出自一种“善良的意志”,还是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人在交往中都必须有所预设的“前提”?
这就是面前这本《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孙周兴等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所展示给我们的一个问题的切入口。
1981年4月25日,在伽达默尔作完“文本与阐释”的学术演讲后,德里达当场提出三个问题,核心在尼采的“强力意志”这个概念上,指出伽达默尔的“阐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善意的强加”;然后,伽达默尔针对所谓的“强加”作了针锋相对的回答,说明这种“强加”所体现出的“强力”不过来自“善良意志”本身而已。再然后,德里达在自己的学术演讲中,再以海德格尔的《尼采》为文本,说明确“有另一种转喻的暴力,它贯穿并支配了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该书第69页)
德里达所提三个问题的意思还是清楚的,这就是:第一,“意志”,特别是“善良意志”这个概念与康德、与主体性有关,属于形而上学时代的产物;第二,“善良意志”由于涉及到行为的“动机”,所以就免不了精神分析、心理分析之类的“扩展”,问题在于,这种“扩展”对于阐释来说到底是“连续性”的,还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断裂”或“重构”;第三,那么“理解”(对他人的理解,相互理解等等)到底是什么意思,假设“理解”的前提就是“善良意志”的话,那么这种前提与“理解”本身是什么关系?就是说,我们到底是理解“善良意志”,还是理解“对话语的阐释”?这二者之间难道不构成一种关联的“断裂”吗?
伽达默尔的回答极其简明扼要:我所说的“善良意志”与康德、与形而上学时代全无关系,“它指的是柏拉图以‘eumeneis elenchoi’(善意的决断)所命名的东西。这说的是:人们并不谋求维护权利,并且因此要发现他人的弱点;相反地,人们试图使他人变得尽可能强大,使得他人的陈述得到某种说服力。”伽达默尔说,“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态度对任何理解来说都是本质性的。”(该书第45页)伽达默尔最有力的反驳在于说明:哪怕就是“断裂”、“中断”,也仍需理解,因为“我所说的心理分析之类的话”,“并不是要理解某人想说什么,而是要理解他不想说什么或者不想承认什么”,包括坚持“断裂”,“完全不想使理解得以成功的意图”,因为“我的问题径直就是:人们为什么要实施这样一个断裂?”所以这里的“善良意志”,“真的不是任何一种形而上学,而是列举出一场对话的每一个伙伴都必须作出的预设”,包括德里达,“如果他要向我提问,就必须作出这样一个预设;至于尼采,也正因为想被人理解才去说和写了那么多的话。”(该书第47页)这些都是些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与倾向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倒是这样一个问题:且不谈伽达默尔与德里达是否就能分别代表着德国哲学与法国哲学,就以这场对话而言,在什么意义上才可被称之为“德法之争”?或者说,世界上真有德国哲学与法国哲学之分吗?是如黑格尔所说,人类社会只有一个历史,那就是精神的历史;也只有一种哲学,那就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这种反应也就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根本现实的思考,尽管这种反映与思考的样式多种多样,比如宗教、艺术等等,但哲学作为最纯粹的意识样式,始终只会是同一个问题;还是如我们的经验所显示的那样,不但东西哲学不同,就连德法哲学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与每个人的哲学都不同)?当然,按照德里达的说法,形而上学经常被设想为对经验的描述;哪怕人与人的经验再不同,一描述起来也可能成为“我们所有人都了解的”的东西(该书第43页),那么,这种不同的经验与相同的“了解”(理解)到底是说明了“对同一个文本也有完全不同的思考”,还是说明了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国家、民族)那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从什么时候起,在黑格尔那里所认为的“同一个精神”转变为各个时代、不同地域里的人的不同的“精神活动”?而且,如黑格尔那样,把差异与断裂消灭在同一部哲学(精神)的发展史中,到底是给人以乐观的理想还是强使你在改变“落后”中日渐“同化”(同一)?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8-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