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 科学.教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科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
张文忠
2002-08-03 12:20:56  来源:  
 
就一所高等学校而言,有没有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它能否取得成功并不断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言,探索和梳理面向21世纪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

回顾历史,自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大学校长和教育家们就开始了对大学理念的自觉探索和追求,大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如今,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引作用日益凸现。高等教育理念在现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当人们总结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或者审视其出现的危机时,发现其主要的根源就在于理念的正确与否。

正因为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理念与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期从事教育发展理论和国际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卢晓中教授,自1999年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界的元老潘懋元先生的指导下,将其研究聚焦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一书,就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

卢晓中教授对于自己研究的目的非常清晰:第一,正确认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第二,寻求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发展规律;第三,研究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那么在书中,作者又是如何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的呢?

对于第一个目的,作者首先从研究高等教育及其理念的概念入手,然后对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概况、形成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提出几种主要的分类标准。在作者看来,理念就是主观(观念、认识)对客观(存在、规律)的反映,科学的理念就是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对事物发展起正确导引作用的观念和认识,高等教育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办高等教育应当持有什么样的理念。对于本书的“当代”概念,作者“务实”地界定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定的世界高等教育理念。这是因为90年代是世界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的时期,这些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向新世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论述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概况、形成特征,作者主要是从1993年至1998年的每个年份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际性高等教育会议或文献进行探讨。这些会议和文献有: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的报告书《高等教育:从经验中学习教训》,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书《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以及作者重点论述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及会议通过的主要文献《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因为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理念之大成。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这些会议和文献所阐述的基本理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适应性,重申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院校自治等等。作者认为,所有这些理念,都是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产物,有些则是以一些偶然性的事件为契机,因势利导的结果。

寻求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作者选择了多个维度加以分析,一是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作者首先考察了自中世纪以来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洪堡所倡导的最经典的高等教育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带来巨大变革,人文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张扬的背景下,大学为摆脱世俗政府的控制,冲破神学桎梏的必然选择;“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是大学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于普遍崇尚科学技术风气的回应。美国的威斯康辛“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的风行,是由于高等教育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社会现实中工农业的需要,迫使大学为了生源和捐款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多样化、全民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全新质量观,无不是适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二是从各种社会思潮的维度分析。这些思潮有:可持续发展思潮、妇女权益保护思潮、信息技术主导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多元文化思潮、社会创新思潮等等。它们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潜在的;有针对某一理念的,也有宽泛的。三是从理念发展的逻辑分析。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理念与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关理念之间的“梯度递进”的过程(如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再到普及型,直到全民化)以及不断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原有理念,其内涵的变化、发展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四是理念形成主体的分析。这是从形成主体的性质来把握其理念的形成。

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也就是探索它对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是作者最为关注的。作者把视角放在实然和应然两个方面,即已经产生的影响和将会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这种影响是受到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的。然后,作者概述了美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等对中国具有参考价值的一些国家受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对这些理念的积极回应。对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自然也是从实然和应然两个方面来研究的。对于前者,作者既从历史的角度作了考察,又从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重大政策和法规产生的原因上作了说明,于是我们看到高等教育的扩招,强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视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民营化,乃至当前正在实施并引起一些争议的高校合并,都是受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的结果。对于后者,作者深入探讨并梳理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些典型理念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这些典型的理念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质量问题、创新问题、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问题等等。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代性,即它是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理念、赋予传统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永无止境。但卢晓中教授的这本专著,无疑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卢晓中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17.50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7.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