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创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先河--评我国第一部《经济思想通史》(浙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创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先河--评我国第一部《经济思想通史》(浙大社)
黄宝忠
2004-10-19 17:07:56  来源:  
 
 《经济思想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是蒋自强先生在继承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拟定的提纲、编纂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约请和组织了五位在经济学说史领域各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共同参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2l世纪初,披阅十数载才最终完成的。其间得到了诸多经济学前辈大家如陈岱孙、巫宝三和当代大家吴易风、胡代光、张培刚、谭崇台等的意见和建议。这项具有“创新精神的我国第一部世界经济思想通史著作”填补了我国也是世界上将人类经济思想融于一体予以整体叙述的研究空白。
 这部煌煌二百三十余万言、四大卷的经济思想史“集大成”之作,对经济学说史研究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运用到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也即借用经济学分析物质产品生产的方法来分析思想产品的生产,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本身。这是对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尝试与突破,“是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该书在前言中即把经济思想作为一种经济学家的精神产品来看待,以产品必然存在“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分析精神产品的生成机制,将产生精神产品——“经济思想”的主体物化,以此来对各时代各经济学家的“经济人”理性进行刻画和描述,从而更清楚地揭示了促进经济学演化发展的机制,即从每个经济学家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状况和他(或她)所能够依赖的早先已存在的思想产品、《通史》称之为“技术”面的供给与积累的程度。这一方面保证了读者在把握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时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问题的产生面,另一方面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经济思想之间的传承沿续脉络和发展的自身内在逻辑,比如对边际革命兴起的原因分析比起传统的苏联布留明的解释和当代西方经济思想史者的解释就更具说服力与解释力。
第二,在传统的主流经济思想框架内融合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全书坚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将中国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汇入了世界经济思想的发展洪流中,并探讨了其间不同时代“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过程,实现了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中西之间的互通。
 《经济思想通史》在基本遵循西方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的演化路径即经济学的三次革命:以亚当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批判重商主义、封建主义革命,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的基础上,按时间序列分为四卷。第一卷讲述的是古代经济思想(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第二卷是西欧资本主义确立和俄国、中国社会性质转变时期的经济思想以及该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民主派的经济思想,第三卷为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以及该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民主派的经济思想:第四卷为当代思潮。《通史》比较成功地将中国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融入到主流线索之中,形成了彼此并行、各成系统的三条主线,“其交汇之处又体现于三处:一是主流经济学发展线索交汇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回顾和描述中,二是中国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交汇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回顾中,三是主流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思想演变交汇于‘西学东渐一中,这在中外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上是一大突破和大胆尝试,由此“为我们思想史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大的平台”,“从全世界来讲,这是一本空前的著作”。“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第三,标志着以卢森贝为代表的苏联研究“范式”的终结,这种“范式”上的变革,无疑有助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走出传统的窠臼。
 长期以来,在中国史界中存在着无限夸大阶级分析方法和以片面强调意识形态作用的“贴标签”式的简单化方法,这在以往的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学说史、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这一模式下,把本来非常生动丰富的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个体简单化、“脸谱化”,“阶级斗争”被称为左右社会前进的惟一动力,“阶级分析”被当作解释一切社会政治现象的“试金石”。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学术开放性程度的加快有所改观,但在经济学说史中以卢森贝为代表的“苏联范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通史》则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作者在前言中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分析经济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因时,要正确地估量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范围”,“需要既不夸大也不缩小阶级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化动因时的作用”。它首次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大主

摘自:《中国出版》2004-0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