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美学•生命•艺术——评肖鹰著《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美学•生命•艺术——评肖鹰著《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云慧霞
2004-12-03 15:01:34  来源:  
 
 关于美学、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家孜孜以求的美学命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的倾心力作《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观照美学和艺术的视角,从作为艺术学的美学入手,对审美活动、艺术创造以及审美类型等问题作出阐释,在对艺术的形态学分析以及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体现出对艺术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论者从美学的来源谈到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并把美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为艺术。也正基于此,在面对诸多美学问题时他都是以艺术的美学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但作者并未而将美学等同于普通的艺术理论,将美学的作用停留于帮助人们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这一层面上,而是将审美教育看作是美学的重要主题,将对美学、艺术的欣赏与美育结合起来探讨。在这一点上,作者显然是深受其师、中国当代美学家叶朗的影响。叶朗认为,“美学是对人生、对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论者在分析了作为审美教育的两个层次的美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相关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的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
 接下来在对美学基本问题的分析中,论者提出一个当前学界的重要文化课题,即在一个理性化、秩序化的世界中,如何恢复审美地“看”的本性。论者试图在对艺术的追问、对美学核心范畴的阐释以及门类艺术的鉴赏中获得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在这里,同样显示出他的创新之处,即拒绝给古今中外的艺术下一个普遍的定义,而是带领读者走进艺术带给我们的更深广充实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广大精深的义谛。论者对美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美与丑、自然、模仿与表现、崇高与荒诞、时间与空间等作出体验性阐释,以精辟独到的案例分析并加上大量图片,将抽象的哲学命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能够轻松自在地散步于各艺术门类中作美学的求索,在对艺术的鉴赏之中完成艺术式人格追求的,似乎只有宗白华这样的美学大家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宗白华对各门类艺术都有过精深研究,尤其是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独特感悟是同时代的其他美学家所难以企及的。而《美学与艺术欣赏》一书的作者肖鹰教授对艺术的精到把握,也显示出他的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和深厚的美学素养,以及多门类的艺术评析才能。作者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各门类艺术之中,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分析都有崭新的视角和个体性的体悟。诸如他对雕塑所具有的超越性品格的揭示,对中国雕塑“大”、“拙”、“怪”、“妙”的特征的概括,就是这部论著中学术创新意识的一个体现。他将对艺术的分析与阐释与整个文化大背景结合起来,注重每门艺术形式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同时,在分析每门艺术形式时,对中西艺术都有所涉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价值归宿性的把握,达到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把握,揭示其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其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品质。
 本书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既有的美学、艺术理论知识,然后举例证明;也没有对美学与艺术作历史的追溯与梳理,而是由理论到具体的作品,在生动细致的案例分析中,将美学理论的阐释融入到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之中。引导读者走进艺术的美妙世界,去“慢慢走,欣赏啊”,启发读者去感受、去体味、进而去思考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世俗化的浪潮中,连学术这块最后的净地也变得浮燥不安,原创型思想家离人们已经越来越远。能够面对周遭世界的喧哗,从开会和填表的浮躁中静下心来进行写作并进行自我灵魂的追问的人,似乎已经不多了。在大量的玩文字游戏和词语堆砌的书籍中,能够读到《美学与艺术欣赏》这本集哲学思想性和艺术感受力为一体的好书,能够从书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抚慰,在今天实为不易。在人们更多地操心于身边那种一地鸡毛式的生活场景,重视当下瞬间的感受的时代里,把艺术作为美学的一种展开方式,又把美学作为一种追问人生意义、提升心灵境界的一种思想方式,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这部书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4-11-1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