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世界著名大剧院的故事世界--摘自华东师大社《大剧院的故事》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世界著名大剧院的故事世界--摘自华东师大社《大剧院的故事》
2004-12-08 15:40:44  来源:  
 
 托斯卡尼尼与拉·斯卡拉大剧院
 拉·斯卡拉不仅是一座华美的大剧院,它同时也是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甚至还是意大利音乐的象征。
 托斯卡尼尼首次登上拉·斯卡拉剧院的指挥台是在1887年,当时,他年仅二十岁。那天,他是从旅店直接被送到拉·斯卡拉的,他的任务是代替被观众嘘下舞台的指挥。当他举起指挥棒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他的手上戴着一枚镶着宝石的金戒指,那是他在巴西成功指挥了《阿伊达》后得到的馈赠。托斯卡尼尼是个很有主见的小个子。所到之处,无数的人崇拜他,无数的人痛恨他。但到处都有人邀请他。他总是无休止地排练,全然不顾别人是否已经疲倦。
 1898年,托斯卡尼尼成为了拉·斯卡拉的首席指挥。整整一个月,他指挥排练的都是瓦格纳的作品,在米兰,这被看成是对民族歌剧的挑战。但托斯卡尼尼想以此证明,拉·斯卡拉剧院乐团能够演奏所有的作品,是一座杰出的剧院。托斯卡尼尼在剧院里建立起了铁的纪律,既在舞台上,也在观众厅里。比如,他要求女士们把自己的帽子寄存在衣帽间里,不在剧场里遮挡别人的视线。他取消了歌剧演出前的芭蕾表演。他要求剧院的大幕不要升起来,而是像瓦格纳节日剧院里那样向两面拉开:因为大幕如果往上拉的话,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演员们的脚,然后才是他们的头,这是托斯卡尼尼非常不喜欢的。正是由于这个铁一般的人,拉·斯卡拉大剧院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剧院。托斯卡尼尼领导拉·斯卡拉大剧院的时间很长。这是一段罕见的、令人羡慕的时光。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托斯卡尼尼无法再在意大利呆下去了:他与国社党发生了冲突,他拒绝在歌剧演出前演奏国社党的国歌。他被迫退到了幕后。1931年,他前往美国。12年后,他听到了拉·斯卡拉剧院被炸弹击中的噩耗。在意大利,战争是1945年4月25日结束的。那天,在剧院的舞台上,上演了莫扎特的《唐璜》。托斯卡尼尼一直关注拉·斯卡拉的命运。他捐出了一百万里拉用于剧院的修复。米兰市长在给托斯卡尼尼发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正在修复剧院,您应该在拉·斯卡拉重新开幕的典礼上指挥。”1946年4月,托斯卡尼尼回到了修葺一新的拉·斯卡拉剧院。战后他在这里指挥的第一场音乐会令人永生难忘。

 瓦格纳与拜洛伊特节日剧院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剧院不胜枚举,但专为某一位作曲家建造、专供其作品演出的剧院却属凤毛麟角。因此,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北部拜洛伊特的瓦格纳节日剧院尤其引人注目。
 最初,瓦格纳想把节日剧院建在慕尼黑,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拜洛伊特。这座小城位于德国的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森林和丘陵环绕其四周,远离都市的纷扰。建造剧院需要大量的资金。1871年,瓦格纳开始了从拜洛伊特到柏林的旅行,目的是呼吁人们支持他的计划。在故乡莱比锡,作曲家宣布,他要把全本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奉献给未来的剧院。为了募集钱款,他请求自己的崇拜者们购买1000张奖券(每张300马克银币)。到了柏林以后,他作了题为《歌剧的使命》的报告,并在皇家歌剧院举行了一场有皇室成员出席的音乐会。瓦格纳利用一切机会为剧院的建设寻求帮助。有一次,他应邀参加了俾斯麦举办的晚会。这位“铁血宰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与这位强人结识是否会带来实际的好处呢?俾斯麦事后曾说过:“像瓦格纳这样自信的人,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剧院开工后,瓦格纳又做了一次影响政府的尝试。他为那些高贵的听众朗读了《众神的黄昏》的脚本,并给俾斯麦寄去了自己的著作《德国的艺术和德国的政治》。他想以此提醒宰相,一个国务活动家也应该担负起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的职责。但俾斯麦对此报以沉默。瓦格纳还给他写过信,要求见面,以陈述剧院建造的构想。
 1874年初,由于资金不足,工程几乎止步不前:奖券发售,问津者寥寥;建材价格却在不断提高。瓦格纳被迫在建设中采用最简单和最便宜的材料。他甚至认为这座节日剧院只能是一座临时性的建筑,是“一个理想的草图”,他期盼着有朝一日人们能够把它改建成为一座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瓦格纳给维尔格姆一世皇帝写信求援,希望能从“鼓励全民利益皇帝基金”中得到贷款。而皇帝的回应是把在柏林首演的瓦氏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纯收入转交节日剧院基金会支配。这笔收入总共是5000马克。对于建造一座剧院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幸好,瓦格纳还是得到了艺术爱好者们的支持。这些人当中包括路德维克二世。这位巴伐利亚大公对瓦格纳一直颇为青睐,曾把自己的一座青铜胸像赠送给作曲家。瓦格纳在拜洛伊特的寓所“梦幻庄”也是靠路德维克二世的捐助修建起来的。胸像就被置放在了寓所的花园里。
 历经四年的波折,剧院最终建成了。1876年8月13日,瓦格纳的生日这天,节日剧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此前的排演安排在“梦幻庄”里进行。来自全德各地最优秀的演奏员参加了乐团的排练。
 典礼一直持续了四天,全本上演了瓦格纳的四部曲《尼伯龙根的指环》。出席庆典的有来自欧洲各国的艺术界名流,包括柴可夫斯基、尼·鲁宾斯坦、李斯特、格里格和圣-桑等。
 最初,瓦格纳想尽可能多地向人们免费发放门票,甚至想为他们支付来拜洛伊特的旅费和住宿费。他这个多少有点天真的想法自然没有变成现实。相反的,他的朋友们和崇拜者们为了来拜洛伊特,倒是花费了不少开销。但是他们来了。正是他们营造了有利的社会舆论,确保了节日剧院艺术节的成功举行。客人中有许多是银行家和殷实人士。维尔格姆一世伉俪也来到了拜洛伊特。皇帝此时很冠冕堂皇地说,他把剧院落成和艺术节的举办看成是全民的事情。

 “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是英国最大的歌剧院。这是英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和演员里奇建造的第二座剧院。为此,他向贝德弗德公爵租借了科文特花园的一处地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剧院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名为“贝德弗德”的包厢,只提供给贝德弗德家族使用,从不对外售票。剧院还为贝德弗德家族设有专门的入口处。
 1808年9月,“科文特花园”剧院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一年后,修复一新的剧院重新开张。但观众们在欣喜之余却发现票价大幅度提高了。由此引发的抗议示威便接踵而来。他们认为票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剧院付给外国歌唱家的报酬太高了。恰巧那时剧院正邀请了据称是歌剧史上出场费最为昂贵的女高音卡塔兰妮在系列音乐会上演唱。于是,在开场戏《马克白斯》的演出中,嘘声、尖叫声和抗议声如汹涌澎湃的浪潮般盖过了舞台上的音乐。“骚乱”持续了两个月,最后,剧院被迫把票价降到了原先的水平。类似的“票价骚乱”在十八世纪的剧院历史上就出现过数次。那时主要是由于剧院专营引起的。保存至今的一幅版画“1763年科文特花园剧院暴动”对此作了形象的纪录:观众们折断池座里的凳子,冲上舞台,捣毁布景,殴打演员。剧院只得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于是,在十八世纪英国剧院的舞台上,脚灯线前面安装上了高高的金属尖钉。“暴动”期间,演员们是在空无一人的剧院里开始演戏的。剧院一直要到晚上9点才坐满人,因为那时观众入场可以只付一半的票价。观众们不是空手进来的。在剧院的入口处有人兜售儿童喇叭、哨子、哗啷棒等物品。演出的时候,观众们就吹打这些玩具,并高呼口号:“老票价!老票价!”每晚,演出就是在这样震耳欲聋的喊声中进行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议会曾多次讨论有关取消剧院专营的法案。1843年,剧院专营终于被取消了。
 剧院历史上还有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初期。当时剧院财政状况很不理想。为了增加收入,这座有着美丽名字的剧院一度变成了一个马戏场:大象、公牛和其他动物在这里纷纷登台亮相。为此,伦敦人甚至编了顺口溜来讽刺剧院。演出开始前,售票员来到观众厅里,一排一排地向观众收钱。第三幕结束以后,他再次到观众厅里绕场一周,向那些来看结尾的观众收钱,当然,只收半价。
 1856年,大火再次吞噬了“科文特花园”剧院。此后进行的修复是由建筑师贝里主持完成的。四年后,剧院又新添建了一个部分,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弗罗拉”厅(“花厅”)。在最初的设想中,“花厅”具有两重作用:白天,用作一个出售鲜花的场所,而到了晚上,则是一个音乐厅。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并没有取得成功,而失败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座以玻璃和钢铁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音响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很快的,“花厅”就转作他用,成了一个仓库。如今人们看到的“花厅”装潢很现代,底楼是售票处、行李寄存部和礼品部等,二楼是一个供人们在幕间休息时喝茶、品咖啡、吃点心的休闲中心。1899年,正门入口处上方又新建了一个嵌有玻璃的区域,用以建造餐厅和扩大观众的活动区域。
 在成为专门的歌剧院之后,“科文特花园”剧院的正式名称是“皇家意大利歌剧院”。所有的歌剧,不管原作是用哪一种文字创作的,都用意大利语在这里上演。令人费解的是,1858年,在剧院修复竣工的典礼上,法国作曲家梅耶贝尔的歌剧《法国新教徒》也是用意大利语演出的!这种做法终于在1892年被划上了句号:古斯塔夫·马勒在“科文特花园”剧院用德语上演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从此,剧院正式名称中的“意大利”一词消失了,变成了“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选摘自《大剧院的故事》,贝文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瓦格纳
 位于意大利米兰的拉·斯卡拉大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院之一,同时也是与歌剧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剧院。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4-12-0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