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读郁白著《悲秋:古诗论情》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读郁白著《悲秋:古诗论情》
作者:许钧
2004-12-08 15:51:13 来源:
在古代中国,人们称词为诗余,曲曰词余,对联、灯谜、小说类为雕虫小技,这些称谓无疑反映了诗歌在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未熟读古诗,就谈不上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重要性不仅为国人共识,也是国际汉学界的聚焦所在。戴密微先生曾经指出:“如重汉学,当选汉诗研究”,并确言“汉诗为中国文化最高成就”或“中国天才之最高表现”(巴黎《敦煌学》第五辑,《戴密微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转引自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第3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唐诗译介的繁荣,海外汉诗研究盛况空前,也更为系统、深入(《牧女与蚕娘》,第362366页)。而在21世纪的破晓,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郁白先生在这一领域的新作《悲秋》(Tristes Automnes,于2001年在法国出版)。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郁白(Nicolas Chapuis)先生,是法国著名汉学家。郁白始终醉心于中国文化,并与遥远的中国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缘。自巴黎第七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毕业以后,郁白先生曾先后担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法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外交官的生涯不仅使郁白切身接触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也使他得以同中国文化界的精英相与往还。为了向西方读者推广中国文化,郁白先生先后在法国翻译出版了钱钟书、杨绛等中国友人的著作以及多部中国文学名著。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主题学研究的学术专著《悲秋》在中国翻译出版,更令现任法兰西驻蒙古共和国大使但心系中国文化的郁白先生足慰平生。
《悲秋》一书是郁白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仰止之情的真率流露,也是他于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不凡造诣的具体体现。通过对秋天形象的诗学分析,他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学批评,对中国古代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
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郁白凝眸于“悲秋”这一主题从诗、骚源头到唐诗绝顶的具体演绎。他发现,打一开始,秋歌强烈激越的自我认同清响,就与儒家士绅们中庸平和的不厌教诲格格不入,因此遭到社会势力的强行压制。感受到悲秋辞赋于纸背丝丝透出的郁郁不平之气,郁白不禁喟然兴叹:“两部文集(《诗经》与《楚辞》)中的秋歌,完美地描绘了在能够社会化与无法社会化之间存在着的张力。《诗经》与《楚辞》对该问题的不同处理,从一开始就构成了中国思维中最为独特的悖论之一:只有在放逐中,才能找到自我认同。”(《悲秋·序》)
作为由法兰西深厚人道主义传统所哺育的当代学者,郁白先生的《悲秋》自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文献梳理工作,其中更渗透出那份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确切说来,是和钱钟书先生的频繁交往,促使我进行这项研究的。自1986年到1992年期间,在一系列关于中国思想危机问题的私人会谈过程中,钱先生鼓励我,步他著作中评论之后尘,要‘刮掉’理论的表面,以寻回‘人’的本质。以百科全书式无所不包、中西并重的坚实文化底蕴为依据,钱先生使我相信了中国本来可以也依然可以作出其他的文化选择、社会选择,而非这种称为‘儒教’的选择。”(《悲秋·序》)
因此,在《悲秋》一文中,与梳理“悲秋”主题之年代脉络同时展开的,是郁白先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对中国文人自我认同脉搏扣击声的凝神倾听。遭到儒家反对、为社会所否定的“他者”藏匿于何处?郁白展开了对中国古代本体论问题的具体探讨。
郁白指出,自春秋到盛唐,秋歌的诗学评论呈现出自道德论向情感论、继而向唯情论转化的人道主义趋势。秋歌,作为强烈表达自我认同的个人主义诗篇,与儒教纲纪伦常的集体主义教诲从《诗》《骚》开始就存在着激烈的相互冲突。后人往往被夹在想表达自我认同和不愿离经叛道之间。杜甫的《秋兴赋》与王维的“制毒龙”正是该问题悠长的回声:“这种紧张局面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这项研究工作,它如果不是一场内心的战争,又能是什么呢?人的激情处于儒家克己社会规章的阴影之下,喷薄欲出;而人的自我认同,也被政治戒律(王维还以佛门戒律将其强化)与受抑激情的压力所活生生地车裂。”(《悲秋》第七章,第一节)
本书的价值在于研究的独特视角,以及深刻、系统的细致分析。这部专著,是法国汉学家之中国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对法语国家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诗歌、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与命运,《悲秋》一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郁白先生采撷中国诗歌、中国文论精华而精心酿制成的这一陈年心曲中,中国读者却品到了浓烈的西方风味:有龙萨、拉马丁、雨果、马拉美、波德莱尔等人诗作继十余个世纪之后与中国古代诗人们遥相唱和;有诸多汉学家、西方文论家对中国问题的深邃透视;有郁白先生基于西方文化底座的独特视野:“这些诗篇(中国秋歌)表达了生存之无能为力。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谓十九世纪充满浪漫激情的法国诗人们之鼻祖。实际上,他们彼此类似,借用维克多·雨果年轻时代著名诗集的标题而言,那是光与影在此交融共存。”(《悲秋》第六章,最后一节)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4-12-0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