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大的精神 精神的北大--读《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北大的精神 精神的北大--读《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
赵晨 王健
2005-03-08 10:08:53  来源:  
 
 近日,一套装帧古朴图文并茂的《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崭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值得所有关心北大和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各界朋友们阅读收藏。
 丛书共四卷,目前出版了三卷:《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肖东发、李云、沈弘主编)、《风物:燕园景观与人文底蕴》(肖东发主编)、《风范:北大名人寓所及轶事》(肖东发、陈光中主编),虽然分别对北大的建筑、历史、景观、人文等方面有所侧重,却彼此水乳交融,不着痕迹,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整体,把北大的历史发展变迁在时间经度和空间纬度上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卷《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正在编辑校对之中,也将于年内出版。
 大凡进入燕园者,往往首先为美轮美奂的建筑和景色所吸引。诚如丛书序中所言:“如果仅仅走进校园转一圈,看看燕园的风景,确实意义不大,因为远远称不上了解北大”,“只有把北大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与风物景观结合在一起,才更能品味出北京大学的魅力所在。”对燕园中的无数游人如此,对于生活在燕园之中的师生们更是如此。
 首卷《风骨》分为三章——京师大学堂、老北大和燕园旧影,对北大自成立起至解放前的历史,就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精心考证和概括介绍,读来饶有趣味,一百余年风风雨雨尽收眼底。不同于历史教材的编年结构,每章内容均好似由一颗颗的珍珠串联而成,闪烁着精神的魅力。拿全书分量最重的“老北大”一章来看:校旗、红楼、沙滩、图书馆,校长、教授、社团活动、学生运动,一个个相关的主题,分别介绍后逻辑非常清晰,结构简洁而高效;摆脱了回忆录式结构的杂乱繁复,也便于读者把握。内容看似分散,却全面有效地介绍了老北大的方方面面,立体准确地勾画出老北大的轮廓,正是取“骨”之意。
 文笔优美流畅,极其严谨,是《丛书》的又一特点。编著者均为北大师生,文学功底和学术造诣是很重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胸怀对母校的赤诚热爱以及对前辈往事的崇敬和向往挚情,因而对母校辉煌的历史功绩充满自豪感,对母校的风雨飘摇是忧虑关心的,对曾有的大家名师们是推崇热爱的,述说起老北大的故事来动之于情,发诸肺腑,自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在篇章中隐现。第二卷《风物》每节前面短短的导语精炼活泼,生动流畅,娓娓道来,与题图相配,珠联璧合,引人人胜。每一篇小文都能看出作者们对祖国和母校满腔热恋的赤子之心。
 最近,我们又得到了丛书的第三卷《风范》,连夜捧读,真是如获至宝,一个个大师宛如丰碑矗立在眼前,以前我们这些年轻人对这些学术大师了解得太少了,许久的疑惑终于在书中找到答案。这些日子,我们又带着丛书重游燕园,湖光塔影依旧,却感到别有洞天,特别是走进燕南园,看着那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小楼故居,口里数着马寅初、冯友兰、冰心、周培源、江泽涵等一个个大师的名字,心里思念着他们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和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我们曾站在经济学泰斗陈岱孙的雕塑面前,那似近实远、丰富广博的目光与这位世纪老人那荡气回肠的人生经历激起我们浮想联翩。不禁想起一位同龄人走进燕南园时发出的感慨:“谁知道这样细腻的建筑包容过谁?谁知道有多少惊人的思想在这里分娩、扩散,影响中国的命运?北大最美的地方,不仅在未名湖与博雅塔,也在这破旧的、静得令人窒息的燕南园!到了这儿,才使我重塑了自己的灵魂。”
 这套书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资料、新图片、新思想、新感悟。特别是一些从没见过的老照片,为各卷增色不少,发挥了文字起不到的作用。图书制作的精美,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丛书》大量的史料和图片都来自北大图书馆,其中有很多极为珍贵的照片和原始文档,很难在其他图书上看到。这里也凝聚着各卷主编肖东发、沈弘、李云、陈光中、周家珍等老师们的心血。
 读罢《丛书》不禁长思,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到沙滩、红楼老北大,再至西南联大,直到燕园北大,北大究竟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轨迹发展前行?在政权更迭、民族积弱、外国侵略的时代背景下,老j匕大何以能够风雨飘摇而不倒,岿然屹立?《丛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笔者试图拿一句话来回答:北大的精神,精神的北大。
 清王朝末期挣扎的变革所催生的京师大学堂,最初带着浓厚的教会学校和旧太学的烙印,至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大为改观:思想自由、兼容并收、海纳百川的校风,使得北大集聚了大批的名家大师,北大面貌因之大变,《丛书》中均有详细介绍。这种学术上宽容的精神,培养了崇尚学术、批判争鸣、追求真理的风气,壮大了北大的声势和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一面独特的大旗,此谓“北大的精神”。
 什么是“精神的北大”呢?北大始终有一种精神: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早在1902年大学堂的学子们,不能不说他们也是怀着报国图强的愿望而走上街头;五四时期振臂高呼的青年们发出民族的声音;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二·九”和解放战争时期“反饥饿,反内战”,北大师生又如此坚守着学校,坚守着气节。精神的北大总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以国家强盛为己任,“赴国难,弦歌不辍”。《丛书》把精神的北大棱角分明地表现了出来。就像该丛书主编肖东发教授序中所述:塔象征着思想自由,卓尔不群,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科学求真;湖隐喻了兼容并包,虚怀若谷,整和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暗合着北大人的精神品格。编者对这些景物可以说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描述的。所以书中也对近年来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不足作了——些分析。其中特别提醒北大的规划设计者,要从燕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将来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来保护燕园。要把保护燕园风貌放在首位,万不能被时尚潮流迷惑,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操守,随大流,屈从于一时的商业运作。这也折射出编者所信仰的那种人格风范无疑是人类亘古长存的精神家园。某些时期的不合时宜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一种耻辱,更不是一种缺陷,它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正是它精神上的卓越不凡的标志,折射出北大人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丰沛和执拗。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编著者,不仅仅是为了让志在北大的学生及家长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北大;不仅仅是为了让北大的学子们在学习之余,更多地了解母校,关注母校,热爱母校;也不仅提醒大家爱护校园、保护文物,提醒北大的规划建设者在校园建设中注意和谐发展,保护燕园风貌;更是希望借此提醒北大师生“面对新的百年,确实要看到我们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不能总讲过去辉煌的历史而忘记今后的使命。我们要和共和国一起跨人世界一流的行列。北大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定会大显身手,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因为判断一所大学的终极标准,是要看其教学和学术研究对国家和人类幸福所作的贡献。出人才、出思想、出大师、出成果,要在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回答并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读这套丛书,我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或许还可以感受到这样一条道理:任何事物都是需要文化滋润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不管生活变得如何光怪陆离,不管人心世道变得如何复杂坎坷,我们都要坚守住,也可以说是我行我素,无怨无悔,不改初衷。是的,守住北大的风骨和风范,就是守住北大人精神的气脉,守住了北大的灵魂,守住了北大的精气神。

来源:《大学出版》2004-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