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专业类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谁先触动第一块骨牌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专业类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谁先触动第一块骨牌
王志云
2005-03-15 16:55:12  来源:  
 
 纵观计算机阻书市场,计算机艺术设计类教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满足DIY一族的业余爱好而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易学易用,不需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从入门到精通”。第二类是职业教育培训教材,这类教材重点在于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多用于高职高专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在这类教材里,艺术让位于技术,因为所有的艺术要素都被程序化了。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厚厚的“xx软件使用手册”。第三类是专为艺术设计专业而编写的教材,其立足点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仔细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前两种教材大多基于软件操作,从软件的体系出发,不厌其烦地讲解“菜单”、“命令”、“工具”、“快捷方式”等基本操作方法。而第三类教材则是基于艺术设计,从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出发,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目前,前两种教材市场上较多,近乎泛滥,而第三类教材则相对较少,真正站在专业立场上编写的更是凤毛麟角。
 那么,为什么基于专业教学的优秀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这么少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作者群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制约形成了计算机艺术设计类图书质量的瓶颈。这里有两个极端:一是功底深厚、对艺术设计有真知灼见的人大多年龄较大,对新技术接受较慢,有的干脆排斥新技术。二是掌握了新技术的一部分人要么不懂艺术设计,把握不住艺术设计的方向,要么过于依赖计算机而疏于对传统艺术设计基本功的训练。
 第二,术表达的自由与计算机程序规范的冲突。这是在计算机艺术设计创作本身和编写此类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潜在难题。表面看来,计算机给艺术设计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所有的“创作”都是在预先编写好的程序下进行的,使得往往在第一个步骤时就能预测最后一个步骤的效果,这与艺术的精神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在编写第三类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将计算机艺术设计视为一种新的艺术设计门类,创造出新的艺术设计语言。即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这种工具本身也有自己强烈的表现特色。如果充分利用其独特之处,形成新的视觉语言,必将大大拓展视觉表现的领域。
 第二,正确处理软件操作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关系。软件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设计软件和掌握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方法。
 第三,打破软件自身的体系结构,以艺术设计案例贯穿教材,而不是以计算机软件操作贯穿教材。
 第四,注重人文素养,将美学原则贯穿在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中。
 第五,强调有创造性的视觉思维。
 其实,如果能够按以上思路把专业类计算机艺术设计教材编写这一环节做好,那么,大众普及类和职业培训类教材的整体质量也会因此而向前跨越一大步,这应该是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就看谁先触动第一个多米诺骨牌了。
 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脑动画设计》、《电脑工业造型设计》和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形象思维基础》等教材,在编写上紧扣艺术设计的精髓,内容选择不偏不倚,将艺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已经打破了上述计算机艺术设计图书质量的瓶颈。

来源:《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5-02-2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