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新课程教辅图书的开发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新课程教辅图书的开发
姜 涛
2005-10-09 15:12:48 来源: 《大学出版》2005年第2期总第46期
教材和教辅图书实际上都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一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较好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以及课程资源能否被有效地利用。除了教材和教辅图书之外,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物质资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资源也属于课程资源范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相当多的经济情况比较落后的地区,多媒体、互联网、课件、仪器设备等课程资源并不能成为新课程的得力助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帮助最大的、利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教材和教辅图书。因此对编写单位和出版社来说,在努力开发和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将新课程教辅图书的开发作为重点,开发出版一些高质量的、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辅图书。这是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区师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出版社开拓市场、应对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下面,我们就从我国教辅图书市场的现状和新课程对教辅图书的要求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我国教辅图书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教辅图书市场的基本情况。教辅图书可以说是我国出版业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有着绝对的“中国特色”,全国有超过500家出版社在涉足教辅图书的出版发行(要知道,我国出版社总数才560多家)。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材出版基本上是由一家出版社垄断经营的,全国各个地区的数亿学生使用着同一个版本的教材,各家出版社在教材出版领域先天不足,不能够参与教材出版,只能够围绕一个版本的教材编写配套的教辅图书,可以说,教辅图书是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赖以生存的饭碗。此时教辅图书编写的准入门槛是很低的,出版社只要在一些中学邀请几位特高级教师便可编写出一套教辅,这些特高级教师平时一般非常繁忙,出版社催稿急了往往东拼西凑,匆忙下笔,甚至再将教辅图书层层转给其他教师,这样编写出版的教辅图书,其质量可想而知。因此目前我国的教辅图书表面上看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细究起来却鲜有精品,许多教辅图书大同小异,互相抄袭。家长和学生面对这样的局面,往往无所适从。出版社自身也陷入了困境,一旦哪套教辅图书卖得好,接下来与这套教辅看起来相近的品种便会充斥整个市场……
我们再从过去所出版的教辅图书自身的特点来看。回顾我国20多年来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可以发现占我国教辅图书市场很大比重的学生用书虽然有各种包装形式,但基本上包括了以下两大块内容:(1)对教科书内容的回顾和梳理,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如概念图)对本单元(或节)的内容进行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实际上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2)在对教科书知识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提供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通过模仿和训练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辅设计模式已经沿用了许多年,成为各套教辅图书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模式在过去“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样的教辅图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1)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有失偏颇。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的教辅图书更多地落实在知识和技能领域的训练,显然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2)缺乏对学生个性的支持。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这里的全体学生既包括后进的学生,也包括先进的学生,但是大家却使用着相同的没有弹性的教辅,往往造成后进学生跟不上,先进学生吃不饱,面向全体学生流于口号和形式。
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的教辅图书(市场)必须进行比较大的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广大师生的需求。
二、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辅图书
那么,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辅图书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目前我国教辅图书市场宏观上的变化。第一个是教材的变化,本次课程改革国家鼓励和倡导教材多元化,过去由一家出版社垄断经营教科书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全国数亿学生头一次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作为教材配套读物的教辅图书当然也要根据教科书发生较大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针对目前教辅图书市场的混乱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在2004年采取了比较大的监管措施,从教辅图书的质量人手进行检查,一些盗版的、劣质的教辅图书和出版单位将可能因此而退出市场。
(2)新课程对教辅图书的要求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本质的是教辅图书编写内容上的变革,以往那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为应付考试而编写的教辅图书将逐渐被淘汰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将是真正反映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真正对广大师生有帮助的教辅图书。在教辅图书的编写过程中除了仍旧要注意按照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知识体系的回顾和梳理、对例题和习题进行模仿与训练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进行评价,这应该是新课程对教辅图书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即教辅图书评价功能的探索与建设。比如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可以考虑评价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准确表达等等。在题目设计时要有意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实际生活经验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方面。
(3)新课程究竟需要哪些教辅图书呢?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作出分析。
首先是供教师使用的教辅图书。本次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力度上来说,在宏观课程理念上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比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在具体学科上,许多学科也打破了以往的教材体系,依据学科自身、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从速度上来说,从1999年启动,2001年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到2005年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部使用新的实验教材,这样的速度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已经在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习惯了数十年的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广大教师在以下方面迫切需要一些高质量教辅图书的支持:①理论提高类的。由于本次课程改革的改革力度和速度都非常大,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充满了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对新课程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比如对本次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课程基本理念的宣讲和解释,对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等等。②教学指导类的,比如对市场份额比较大的某些版本教材的教材分析类图书;另外,由于大多数教师刚刚接触新课程和新教材,以前就很有市场的“教学设计选编”这类选题在新课程要求下应该还有很大的作为。③专题类教辅图书,如新课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面对广大教师来说,探究性学习还是比较陌生的,如何开展,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方面的教辅用书还比较少,尤其是精品书非常少。④本次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开展学生活动,但是教材由于篇幅、地域等的限制,提供的活动设计往往不能满足所有教师教学的需要,因此与学生经验相近的、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一些活动的替代方案应该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这类学生活动案例类的图书也是教师急需的。
从供学生使用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那些只注重考试的教辅图书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辅应该是选题开发的重点:①与新课程标准教材配套同步使用的教辅用书,这类教辅用书在过去就有,但是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契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注意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②为学生补充知识、开拓视野而配套的教辅图书,这类图书的开发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某一套教材,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编写。课程标准只是规定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要求,并没有规定上限,但是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与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类教辅图书应该是对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③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教科书中的内容又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接触时间比较短,手边的资料也很不够,因此真正能够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起作用的教辅用书将非常畅销。
当然,出版社在进行教辅图书选题策划和开发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之外,在遴选教辅作者、实施市场战略等方面还应该更加慎重。毕竟教辅图书是商品,而且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也像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优胜劣汰,但同时教辅图书还肩负着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的重任。
总体来看,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辅图书的专项治理,2005年将是我国教辅图书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刻,现在正是一些有实力的、懂教育规律、真正重视教辅图书质量的出版社冲出来,挺立潮头,占领更多教辅图书市场的大好时机。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2期总第46期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