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庞维国
2002-08-08 15:35:00  来源:  
 
20世纪70年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呈三足鼎立之势。行为主义学习论强调“因行动而学到行为”,继续致力于考察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论着眼于“因需求而求知”的观点,深入探讨意志、情感、需要等内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论则扶正了意识、认知、思维等概念的合法研究地位,沉溺于对个体的认知过程的研究,试图回答“由既知而获得新知”的问题。然而,无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还是认知学习论,或因过于强调个体直接经验,或因过于看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都一度淡化了对影响学习的社会因素的研究。

是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致力于博采众家学习理论之长,弥补其不足,把影响学习的社会因素凸显出来,赋予其与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同等的地位,建构一种更全面的、能更好地解释人类学习的理论体系。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一书出版,书中初步阐述了以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观点为基础的社会学习理论。其后,班杜拉又深入探讨了自我系统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他系统地总结、提炼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它写成《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构。全书共分十章,以个体、行为和环境的交互决定论为组织框架,分别讨论了观察学习、亲历学习、社会传播和变革、诱因性动机因素、替代性动机因素、自我调节机制、自我效能、认知调节因素等问题。其基本要义是;人类的机能发挥是个体心理因素、行为和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是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它标志着学习理论的参照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强调单向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倾向。在该书的序言中,班杜拉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理论“冠以‘社会’一词,意指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社会根源;冠以‘认知’一词,是认识到思维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因果归因影响”。

其次,该书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杜拉关于个体、行为、环境的交互决定的观点被学习理论家广为接纳,研究者日益重视社会性的交互影响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直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的革命。第二,班杜拉在该书中系统阐述的行为自我调节机制为其继承者齐莫曼、申克等人发展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并且全面引入课堂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与当今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道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该书中深入阐释的自我效能理论已被研究者进—步发展成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与韦纳的归因理论、卡芬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德威克、洛克等人的目标设置理论一并成为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力工具。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对于今日的心理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观点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体现在班杜拉所采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参照。班杜拉指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用于澄清影响个体机能发挥的基本心理机制,宏观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类发展、适应和变革的影响机制。一种好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适用于多个领域。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盖到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体育运动、商业、国际事件等诸多领域,引证的文献达3000多项。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引起那些仅仅满足于脆弱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心理学者的反思和借鉴。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出版于1986年。由于班杜拉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更兼该书长达六百多页,在国内长期没有被翻译出来,一度对于我们完整地把握班杜拉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诸多不便。现在,该书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的主持下翻译出来,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出版。我们深信,该书的中译本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