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明心励志,育人为本──评浙大社《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明心励志,育人为本──评浙大社《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
李为香
2005-11-25 15:54:36 来源: 浙大社发行部供稿
《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订购)
蔡德贵教授的新作《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2005年8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很幸运地得到这本书,真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我爱不释手,经常捧起它,仔细品读其中的哲理,感到真是妙不可言。该书的宗旨是以一个学术大师的成才之路来给当代青年学子以启迪,以期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激励当代青年以季先生为事业和生活的典范。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也体现了作者对季先生学风和人格品质的继承和传播。
围绕这一宗旨,该书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即明心励志,育人为本。通读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给人以力量,让人充满生机;它给人以方向,让人奔向光明;它给人以智慧,让人明辨是非;它给人以启迪,让人扬起理想的风帆,展开智慧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在“大爱”的滋润中成长。
一、“择善而从”,哲理深刻
“择善而从”,是对季羡林成才之路的如实写照。在季羡林的成长道路上,除了有老师的爱相伴,便是同学朋友的爱相伴。季羡林从农民之子到学界泰斗,师友对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正如书中所言:“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恩师的培养和影响,造就了季羡林,成就了一位学术大师。在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上,师友的作用大矣。”(P2)对他有过“大爱”的人太多了。叔父的爱无疑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基础,学校恩师的爱则直接激发了他的上进心,还有博士父亲的爱,伊姆加德的爱,知心朋友的爱,忠实助手的爱,不是亲属胜似亲属的李玉洁的爱……书中所述40余位师友的出身、经历、地位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大爱”之心,对季羡林的成才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德国期间,师友对季羡林的帮助都是很大的。许多次身陷绝境的季羡林不就是靠了师友的帮助才渡过难关的吗?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在世上生活,非常需要有一些“君子之交”的师友,老师可以为友,朋友也可以为师,师友可以与我们携手共进、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师友可以促进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师友还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心灵伙伴。该书名曰“择善而从”,可谓一语中的,寓意深远。
二、内容丰富,朴实感人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从内容上看,该书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以往我们眼中的季羡林是一个学术大师,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一颗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的一个平常人。儿时的季羡林也曾经吃不饱饭,也有很要好的伙伴,会捉知了,会乐得忘了回家,喜欢看有趣的儿童读物;直到现在他还会对叔父奖他油旋的事念念不忘;青年的季羡林也曾有过一段难忘的情感经历,但终因浓厚的家庭观念和传统道德的影响而使这段情感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把一个感情丰富的季羡林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于点滴中见真情,于平凡中显高尚。
文风朴实,文字优美。作者朴实的文风、优美的文字带给读者如沐春风的美好回味。文中呈现出的是朴实的季羡林、真诚的季羡林、平易近人的季羡林、怕见官的季羡林,很自然的,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朴实的文风,没有过多的修饰,朴实无华中透现出的尽是人间真善美。这样一本自然质朴的好书,在现代文坛中当然会倍受青睐。就这一点来说,本书足以让当代青年学子驻足思量:朴实无华应当成为治学的基本标准。
以事喻理,教育后人。虽然该书的意旨是“深掘季羡林成才的深层背景”(P2),重在探讨外界环境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但行文中不可避免地要述及季羡林本人的学习兴趣以及做学问等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季羡林所通语言近十种,这和他少年时的兴趣分不开。书中写到:“季羡林开始学习外语时感觉非常好,一下子就激起了他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到学习外语,总同芍药花的香气联系在一起,成为学习外语的无限动力”(P13)。外语对季羡林有这样神奇的吸引力,随之而来的强烈的兴趣会使学习充满快乐和幸福。这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学习不应有丝毫的强迫性,而应该首先培养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无限动力”,使学习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受到德国教授的影响,季羡林悟出了做学问的彻底性: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以不说、少说为宜(P155)。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有些做学问的人,那大致要有一大半是不合格的。“知足知不足”(P120),冰心的座右铭曾经是季羡林极为欣赏的名言,对于后学者的我们青年一代也是非常适用的,在物质生活上我们要满足已经得到的东西,而在知识和进取心方面我们要知不足,要保持创新的精神。
三、语言生动活泼,人物个性鲜明
标题清晰,恰如其分。该书是以季羡林的成长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将对其成长影响较大,收录了其师友大致40多人,涉及其成长的不同时期,跨越不同的国度,从时间上说大致是20世纪初至今。每一个标题都概括得非常精炼,恰到好处,例如:爱国者鞠思敏,大胡子哲学家冯友兰,抬杠会长郑振铎,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永远难忘的伊姆加德,朴实无华的李广田,最要好的朋友臧克家,等等。读者一看目录,就会觉得本书内容丰富,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育人性于一体,非常具有可读性。
形式多样,活泼有趣。书中资料既有诗文、传记、回忆录、论文书刊,还有一些口述性的资料等。由于本书的读者群主要是青年一代,又是本着育人宗旨,所以作者在收集原始资料之后,经过再加工整理,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四、宗旨明确,主题突出
出版这本书的本义作者已做了说明:“有关季羡林师友的著作至今还未曾出版过,季羡林先生本人的回忆文章虽也涉及到一些,但大多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的。拙著《季羡林传》也只是在涉及到学术方面时提到了一些人。而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P5)该书本着育人的宗旨,倡导“为了更多地培养出大师,学校里确实应该充满大爱,应该给学生以大爱”(P5)。这无疑对我们的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有着更高的期望。也是对我们各级从事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厚望,试想如果每一个教师都对学生充满“大爱”,真正做到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那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时代就会健康成长,而不致受到过多的压抑,这种“大爱”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多日后成为“大师”的机会,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会更加强大。
该书的内容宏富,意义深远,非一时所能尽说清楚。只能静下心来,细细读之,如小桥流水,如绿荫蔽日,纯洁清爽,远离世间尘埃,独留一份清澈与美好,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人格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季羡林师友对于季羡林,“无不蕴含无量启迪,而对后进者,则是无量的财富”(P3)。
读毕掩巻,该书字里行间溢满了对人间真善美的颂扬,对真挚师友的珍惜之情,以及对学问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这便是该书永恒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李为香(济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社科版),山东济南250022)
来源:浙大社发行部供稿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