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作为创造的批判――评彭富春教授的《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作为创造的批判――评彭富春教授的《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
谢劲松
2006-06-15 14:55:36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5月出版的《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一书,是彭富春回国7年来的思想成果。如果说他在德国7年研究海德格尔思想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是一本深入到了海德格尔思想精髓,也深入到了整个西方思想精髓的创造性著作,那么这本书则是作者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出神入化之作。如果说这里的用词尚有夸张之嫌,那么只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冷静下来,随意的从书中找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就能理解到什么是思想的出神入化。所谓出神,既是作者精神的专注,也是读者精神的专注,因为任何一句或一段话,都显示了一条清晰的思想道路,都具有凝聚读者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所谓入化,是每一个问题,作者都思考到了问题的边界,思考到了极致。如果说《无之无化》是一本专业化特色极强的著作,那么这本书却打破了狭隘的专业分类,它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但更是思想的。这里的思想既是中西思想的聚集,也是中西思想的分离;聚集与分离正是作者提出的“无原则的批判”,也是批判所能达到的思想力度,更是思想自身的生长和生长的方式。

 “无原则的批判”是本书提出的新的哲学方法。从原则出发,用演绎推理、靠逻辑证明是理性哲学的方法,相反,“无原则的批判”恰恰是不从任何已有的原则出发来从事思想的研究与创造。这里的批判不是否定,而是划界,即区分边界。彭富春的区分首先是语言的区分,然后是思想的区分,最后是存在的区分。语言、思想与存在三者的区分正是三个不同维度的确立,三者既互相关联,更可互相独立,如此指明了思想道路的不同方向。彭富春对于语言的批判既是对于中西思想的回顾,亦是中西伟大思想的再现,更是当代中国思想的再创。此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此思想道路清晰的展示出来。这一展示是清理、重建和再创。比如将中国思想再现为儒道禅的整体,分别区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三个部分。他不仅区分了以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三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的思想,也区分了每一个思想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差异。他对已思的传统的回顾仅仅是彭富春思想的引子和起点,开辟新的思想道路才是他的真正贡献。他对于已有思想的回顾是清晰和简洁的,既惜墨如金,又眼光独特,尽现大家风范。然而无新思想的新方法会是空洞的方法,本书是彭富春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完美结合。

 这本书分“一般问题、中西思想、当代问题、思想经验”四编。《一般问题》是他用此新哲学方法对哲学、美学与文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西思想》不强调中西思想的同与异,而是旨在确立它的边界。既不找同,也不找异,而是寻找边界,亦即寻找中国思想新的起点;《当代现实》思考了在技术主义时代人的无家可归;《思想经验》是作者对于哲学、艺术与读书的个人化经验,但对他人却有启示意义。本书将复杂深刻的哲学与美学问题变得清晰而易理解了,常见的问题又变得深刻了。这一切思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语言、思想与现实三个维度探讨欲望、技术和智慧三者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游戏。

 本书文字纯粹清晰,由此显现为美的文字,结构不是来自于外在框架设定,而是由问题本身给出,完整而精美。在此基础上思想自身显现为一条道路,此道路是无原则批判开创的道路,旨在探索一条通往当代思想高峰的中国思想道路。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创新。阅读它是喜悦的。 

 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年5月10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