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当“不跪着教书”成了教育的理想时---《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当“不跪着教书”成了教育的理想时---《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8-17 10:46:36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8-4 
 
《不跪着教书》
 著者:吴非
 版次:1版
 开本:32开
 从书名:大夏书系·教育随笔
 装帧:平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296
 ISBN:7561740069

 定价:¥2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

 作者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生于1950年,江苏南京人。1968年插队农村,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苏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编者。主编《新语文·写作》等教学用书,有《中国人的人生观》等多种专著。

 吴非先生是杂文大家,教育名家(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多年来他一直以他那生花之笔,痛陈教育积弊,与各色形态的反教育、伪教育作不妥协的战斗。吴非先生的新著——杂文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就是这样的一组战斗檄文。

 然而,吴非先生注定要做一名孤独的战士——一如当年的鲁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自不可能,只怕有人还会嫌吴非先生多事——跪着教书有什么不好?这并非是无端的臆测,在时下的教坛上,站着教书或想站着教书的人还真不多。这些年来教育在产业化、名利化、科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们,“跪着教书”已成习惯。

 概括来讲,“教师跪着教书”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人,他们已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与习惯,大脑变成了他人的跑马场,他们便是由于长期沉默而渐渐麻木了的大多数;另一种人,他们是背叛了教育理想的有“思想者”(按时尚的说法,思想也是一把双刃剑),这些教师贵族们正是利用他们的“思想”大发“教难”财,当下正在全国各地作高考巡回指导的专家们,便是此类人的代表。

 这就不能不说到教师的素质和道德水准了。从源头上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年来,中学的一、二流学生基本上是不报考师范院校的(这一点做过高三班主任的老师最有发言权)——这当然跟他们的教师跪着教书有关。而师范院校跟其他高校一样又是普遍地重外语轻专业,至于师德教育则更是可有可无;这些年考研之风越刮越猛,少数优秀的师范生通过“二次高考”另择他业。当然,对教师的素质和道德水准影响最大还是应试教育,赤裸裸的功利性是应试教育和科举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可以说,教育上的一切弊病皆缘此而生。应试教育不只摧残着莘莘学子,同时也深深地毒化了广大的教师。吴非老师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说过这样一句愤激之言:“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这句话确切地反映了教师队伍令人担忧的现状——在未来的几年内,基本上还能站着教书的“老三届”们将全部退休,占据中小学讲台的将是清一色的“应试大军”——他们不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就是由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试教育不但伤害着教育的今天,而且也在毁坏着教育的明天。

 我不想对教师队伍的现状作过多的评价,只想就此向有关部门提醒几点:

 (1)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不等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不等于师德水准的提高。

 (2)教会学生考试不等于教会学生读书,更不等于教会学生做人。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指标的教学实绩高,不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强。

 (3)在街头巷尾的小广告中,“家教”已占据“办证”之后的次席。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差不多都在或主动或被动从事家教。

 (4)将考题(包括高考试题)外泄、主编或挂名主编应试资料、领衔办高复(高考复习)班的,无一不是头上有光环的“教育专家”。

 对《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还想作两点补充:

 第一点,这本书编撰于2004年6月,就在一个月后的7月18日,南京一家晚报开始“追问”“南京高考之痛”,“追问”起到了发动广大群众来改造教育的巨大作用,吴非老师在书中所深恶痛绝的事,在04年夏天的南京扩大为一场“群众运动”。南京及江苏几棵素质教育幼苗,遭遇了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强的“寒流”。之后的情形,许多人都看到了;而许多人所看不到的是,至少在江苏直立身子教书的人,又少了不少。好在吴非老师并不悲观失望,也没有丝毫的退让和妥协,接连写了几篇影响广泛的文章,多少为重压之下的教育添了些许亮色。

 第二点,吴非老师一直在省城名校执教,虽说《不跪着教书》所反映的教育现实是沉重的,但并没有接触到教育最沉重的一面。我在苏北乡镇中学工作了17年,那里的绝大多数教师不是跪着而是匍匐着教书的。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谁来办乡村教育》的文章,谈到“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农村教师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在此我不想再赘述一些乡镇官员糟蹋教育的种种劣行,只说一件迫使我下决心离开苏北教坛的事:那年春天,原单位的校长在乡镇领导的支持下,以下岗为要挟,强迫年收入不足三千元(还常常被拖欠着)的教师们,每人出资五千至一万元给他砌第二座教学楼。我据理力争,拒不出资。结果当然是走人。在我走后,我的同事们都按要求“放了血”,少数另有他求的同事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说句令人心痛的话,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想不跪着教书也难,时间一长,他们便想也不想了。这就叫强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走笔至此,突然想起了朱镕基总理在任时为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不做假帐!”“不做假帐”与“不跪着教书”本应是做会计和做教师的职业底线,然而,职业底线现在却变成了职业理想。当职业底线成了职业理想时,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当然,痛心归痛心,疾首归疾首,关键的一点,我们首先要像朱总理那样要有勇气去直面这一现实,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粉饰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今三家国家会计学院都已把“不做假帐”的题词作为自家的校训。师范院校能否把“不跪着教书”当作校训呢?退一步讲,师范院校能否把《不跪着教书》作为准教师们的必读教材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8-4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