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专业学习,长期以来一直有部分学生进校后发出“进对了大门走错了小门”的感慨,认为自己进了一个“冷门”专业,进了一个实力不雄厚的专业,感到学习没劲。这种想法对大学学习生活是有很大危害。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大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专业学习,大学生可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比掌握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不论考上哪一个专业,大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以“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反正我今后也不会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等为由在学校里混日子,是绝对错误的。在大学里没有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专业技能,今后拿什么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在学校里,你还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校园透视
IBM:专业背景并不重要
也许你很难想像,IBM招聘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也许你很难想像,IBM的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IBM是一个技术背景很强的跨国公司,但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IBM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IBM招聘的岗位覆盖面较广,不是所有的人员都从事IT技术工作,如果应聘技术岗位,在将来的面试中会有专门部门对此进行考核;二是IBM看重应聘者的潜能,主要看应聘者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笔试题目类似于GRE、GMAT考试,时间很短,有一些题目要求应聘者在一组数字和图形中排序、找规律等等。由于时间紧迫,在压力之下,有的应聘者由于紧张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有的应聘者却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十分冷静。通过这样的笔试,就能检查出应聘者的综合反应速度、判断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在IBM中,有很多例子反映出,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有一位出色的技术经理,她原来是学戏剧编剧,纯文科的,进IBM后却担任系统工程师,做大型机的操作系统。 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就会获得发展的机会。在IBM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公司就会给你机会。在笔试之后的各轮面试中和今后的培训及工作中,IBM会发现你的兴趣和潜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淡化专业界限,并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调整专业的机会。在不少高校,学生进校时或者一两年后还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转专业比例5%~15%不等。不同的高校在转专业问题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但基本上是采取综合考虑转专业测试成绩和平时专业成绩、由学生和转入专业(学院)双向选择的方式。凡希望转专业的学生,可在进入学校时关注学校的有关政策,做好相关的准备。另外,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如果你确实具有某方面的专长,或入学后发现有某种疾病、生理缺陷,不能在原系(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院校别的系(专业)学习(须经指定医院检查证明),可以提出申请,进行转系(专业)或者转学。在具体操作时,要按学校《学生守则》的规定办理。但是,不管你转系(专业)、转学是否成功,都应该好好学习。除此之外,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转学、转专业的机会。例如,上海市推出了“插班生”制度。
新闻摘录
复旦设置文理学院新生享用全校教育资源
文汇报2005年1月11日报道:
2005年入学的复旦新生,入校后不是先进入专业院系,而是先进入一个类似“新生院”的文理学院。在那里,他们将按人文、法政、经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数学、医院等7类接受文理科基础课程和综合教育,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开始专业学习。
新生享用全校教育资源
设立文理学院后,新生入校后直接到文理学院接受文科和理科大平台的教育,学生面向的是全校性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是没有专业界限的教育。
一进大学就进入专业学习,用一个专业领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很难拓展他的综合素质,全面发掘他的潜能。专家告诉记者,目前高中生一旦考上大学就立刻进入专业学习,用一个专业领域内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很难拓展他的综合素质,全面发掘他的潜能。有关人士表示,复旦实行文理学院体制后,新生将接受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在了解自己和学校以后选择专业。同时,复旦已经实施了最宽松的转专业制度,取消了转专业门槛,今年有250名学生转专业成功,这使得学生的专业选择变得越来越理性。
自主选择、帮助学生成长
设立文理学院,除了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明确发展方向外,复旦大学还有另一个重要考虑,即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由于制度局限或外界干扰比较多,学生从报考大学到整个学习过程,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多,进入高校后,他们的调整机会也相当有限,这会制约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潜能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怀
大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机会,还要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两者都要加强。复旦成立文理学院后,集中全校资源和力量,根据新生的特点和需要,实施全校性的“关怀教育”计划,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配置更强大的导师和辅导员队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课程,进而选择专业。
校园透视
跨“立交桥”读无墙名校 如果你考上的不是名牌大学,你一样有机会和名校学子一起上课,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现在,许多高校的大一新生已经开始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可有些大一新生因高考成绩与填报的理想专业有距离而被调剂到另一专业,为此遗憾不已。而实际上,插班生、第二专业等通途,都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看得见、够得着的实惠。而各高校间通过图书信息共享、实验室相互开放、互聘教授、学生跨校选课、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开展科研协作等做法,打破了过去封闭办学的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的新型学校群。如果你考上的不是名牌大学,你一样有机会和名校学子一起上课,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
但所有通途畅通的前提是你必须努力学习,否则即使机会来临,你也将难以把握。
插班生改变“一考定终身”
上海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试点方案已实施了好多年,这是大学生“改换门庭”的好机会,从这几年市教委公布的插班生招生方案看,进行招收插班生试点的主要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校的部分专业,选拔对象为本市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除了要符合试点院校的报名条件外,还须经过学生学籍所在院校同意,招收名额一般掌握在上海本科高校一年级总数的2%以内。由于招收插班生试点是高校自主行为,所以招生的报名条件、专业、名额、考核方法和录取方法等均由高校依法自主确定,方案经市教委审核批复后,统一向社会公布。各试点高校在全面考查考生情况后,根据自主确定的插班生选拔考试等各项条件,自主择优录取插班新生。被录取的插班新生,由录取学校将新生名单上报市教委,经审核后办理转学手续。插班新生将按录取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未被录取的考生,留原学籍所在高校继续学习。
各试点院校一般于5月底接受考生报名和组织填报志愿。每位考生只能填报1所学校。插班生选拔考试一般在6月中、下旬进行。录取工作于8月上旬结束。9月份,插班新生进入相应学校本科二年级就读。
跨校辅修可“双校双学位”
跨校辅修制度使一部分学业优良的学生,能跨校、跨学科修读另一专业的主要课程,获得跨校辅修证书。上海东北片高校和西南片高校均在全日制本科生中实行了“跨校修读第二专业”制度,使一部分学业优良的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能跨校、跨学科修读另一个专业的主要课程,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由辅修学校盖章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各高校学生都可于大二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时开始报名跨校修读第二专业。申请对象为跨校辅修协作组所属高校在籍的全日制本科生。
东北片联合办学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西南片联合办学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可选专业:各校总是将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提供给外校。目前西南片联合办学高校开设有近60个专业,有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德、日、法三个语言类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近10个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生物工程等专业,东华大学的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华东理工大学的英语和艺术设计等专业,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应用中医学和针灸专业,上海戏剧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
合作办学使学生们享受到了其他高校的教学资源及优质、特色教育,参加辅修的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虚拟大学”。
上没有围墙的“松江大学城”
在松江大学城上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及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同处“公共区”。大学之间“没有围墙”,只用绿化带与河流相隔。各校有“分”,更重“合”:学习区虽各校分散,但学生却可以跨校选课,辅修专业,攻读第二专业和双学士学位。教育资源共享是松江大学城的独特风景,学校之间可互聘教师;同类专业可“联姻”,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适应社会需求,一直想培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之类的小语种外贸人才,但过去没有条件。现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了邻居,可让学生去那边选课,也可聘上外教师来上课,提高办学效益。学生可自由选课,各所高校均有彼此重复的专业。哪所学校、哪门专业课程设置好,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都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在大学城,学生手持一卡,可以到城内共享区以及任何一所学校就餐、上图书馆、体育馆。
校内第二专业
各校开设的“第二专业教学”是培养本科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特色。目前,本市各校基本都推行学分制,复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许多高校都在校内允许本科生在修读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第二专业,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在校内选读跨学科专业或课程。各校开设的“第二专业教学”是培养本科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特色。这样,学生毕业时就比其他同学多了一张“二专”专业证书,成为“双专业”毕业生。有些学生认为主修专业不吃香,就可选择外语、法律、金融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这种“主修+二专”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很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二专”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更有优势,对他们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很有帮助。
各校“二专”主要针对二年级学生,第二专业不是“二类专业”,学生将受到与主修此专业学生同等的待遇。
校园透视
学了就要学好2001年9月,我进入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学习,从此和我的专业商务英语结下了缘分。老实说,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学习英语专业,在整个中学时代,我最感兴趣的是理科,平时会为解出一道道难题而兴奋不已。对于英语,我并无很大兴趣。也许是为了弥补高考不太成功的遗憾,怀着“学了就要学好”的决心,我开始了和英语的“亲密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我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英语的美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但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死去活来”的“美妙感觉”——只有先“死记”打下基本功,记单词、记句型、记语法规则,才能随之“活用”,看英文报纸、听英文广播、看英语电视、读英文原著、与他人用英语自由地交流与沟通。努力总有回报,大二上学期,我就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和中级口译第一阶段的考核。我知道,作为语言类专业的学生, 从无奈地被动接受变成对专业的深深喜爱。我已经从无奈地被动接受变成对专业的深深喜爱,这将引领我在语言天地里遨游——“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