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都由基因来做主? ---《先天,后天、基因 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都由基因来做主? ---《先天,后天、基因 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尹传红
2006-10-10 17:25:50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08-0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科学词汇——基因,由科学共同体走进公众视野,越发变得热门起来了。
就在半个月以前,从“首届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在医学和实验室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基因离老百姓不再遥远,我国目前已经设立了“基因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专家们将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确定疾病“内因”,直接为普通患者提供服务。
而跟基因有关的各种新发现不时地也见诸报端电视:科学家发现“冒险”基因和“亲吻”基因,基因决定睡眠质量,基因决定记忆力水平,基因决定你是否腼腆,基因决定你是否适合当运动员,基因决定交友和择偶的标准,基因决定性取向和性能力……我的天,干脆说基因决定一切得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条消息的标题是:基因决定42%善恶。据知,这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拉斯顿利用同卵双生儿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有意思!长期以来,对善良(社会责任感)根源的认识,人们一直徘徊于两种极端之间:一边是“基因决定论”,一边是人类的“自由意志论”。 拉斯顿基于对其项目几十年来收集的分析数据所作的研究认定:善举的背后存在着基因的成分,只不过这种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换言之,有一种“善良基因”促使我们去做一些“对”的事情。
当然,这个结论是有争议的。“环境决定一切”思想流派的主要倡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尔·埃利希就说:“基因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事先编定的‘人类本性’程序,没有理由能证实人到底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
其实,在基因领域,类似的争论近年来已发生过多起。有人甚至在人类基因组一诞生即声称:这是后天与先天的抗衡。自然,我们很方便地就可以给争论双方各“戴”一顶帽子:一方是“天生论者”,或者说遗传学者、遗传论者或自然论者;另一方是“经验论者”,或者说环境论者或培育论者。发现基因实际上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发现人类行为又如何影响基因,这也许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场争论。用马特·里德利的话来说,不再是先天对立于后天,而是先天经由后天。他的意思是,基因被设计来从后天取得其线索。
自推出科学畅销书《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后不久,里德利又捧出了最新力作《Nature Via Nurture》(《先天经由后天》,中译本名为《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在书中,里德利也列举并分析了大量的由对双胞胎所作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给在“天生论者”与“经验论者”之间进行的“古老”的争论注入了现代的最新的灵魂。
里德利主张:后天培育依赖于基因,而基因也要求后天培育。基因不仅预先规定大脑的广义结构,而且它们还吸收塑形的经验、因应社会的线索,甚至运转记忆。它们是意志的原因,也是意志的结果。后天的培育是强化自然的天性,而不是与它对立。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里德利相信,人类行为必须既要通过先天,也要通过后天来加以解释。他不是支持某一方而看轻另一方,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在采取一种“中间道路”的妥协方案。他说他之所以要提出这种论点,是由于“人类基因组的确改变了一切,但却不是因为终结这场争论,或是让某一方赢得战斗,而是因为它从两端充实了这场争论,直到这两者在中间相会”。
里德利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基因是经验的机制,而不是木偶主人。它们在生命过程中是主动的。它们彼此打开和关闭,既通过外部事件,也通过内部事件;它们也对环境做出反应或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这至少跟它们传递信息一样频繁。所以,“基因做的不仅仅是携带信息。它们对经验做出反应。现在是该重新估计‘基因’一词真正意思的时候了”。
虽然里德利不是专事基因研究的一线科学家,但他以记者的敏感、专栏作家的慎思,以及自身良好的科学素养,在这部新作中提出了不少极有见地的观点,同时也对相关研究作了十分精彩、到位的概括。如基因既是先天的根基也是后天的根基,它是通过对经验做出的反应而运作的。
我很感兴趣的是里德利在书中也多次谈到的一个观点。他说,基因的“启动子”以一定的方式因应对外部指令打开和关闭,所以基因绝没有在行为中被固定下来。相反,它们是用来从环境中提取信息的设备。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在你大脑所表达的基因模式都会改变,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因应身体之外的事件。
里德利的上述见解,可以在日本遗传学家村上和雄早几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译本名为《人生的暗号——改变人生的信号译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虽然我不敢说这绝对正确)。
村上和雄认为,人和人之间在基因上的差异是不太大的;一个积极成功的人生与一个无所作为的人生,其差别在于“好的基因”的开启和“坏的基因”的关闭。在某种程度上,人是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状态的,以下六种因素可以激活“良好基因”的作用:果断地改变当前的环境;重视人与人的接触,抓住出现的机遇;不论何时都要考虑下一步;学会激动;学会感谢;为社会而生活,为他人而生活。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从事基因研究取得成功的科学家的人生观,虽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上述观点尚处在假说阶段,也很难设计出实验予以证明。不过,结合里德利的“先天后天”论来看,我以为,我们似乎大可不必担心我们自己的未来,或者说我们所要做的事情,都无可奈何地纯粹要由基因来做主或决定。人生,依然可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08-0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