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它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特质。它既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又成为了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此一概念的提出,始于十八世纪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空前高涨的德意志。国人最初揭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即甲午战争前后。其时,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因救亡图存的刺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为载体,以新传入的西方社会进化论和民族主义为中介,最终实现了向现代意义的民族观念的转换。 “民族建国”、“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呼声日高,是其最为鲜明的时代表征。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的揭出,便成了合乎逻辑的必然。国人第一次使用“民族精神”一词,固然是在1904年,但其自觉讨论民族精神的问题,却是始于1899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魂安在乎》一文。此后,在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时人关于“国魂”、“国性”、“国民性”、“立国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等等的讨论,归根结底,无非都是在执着地呼吁和苦苦地求索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求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兴中华。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为了实现全民抗战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此种呼吁和求索,更是达到了高潮。新中国成立后,显然是受左的思潮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寂然无闻。党的十六大报告高度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极其重要的精神支撑的作用,这既是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党对于民族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核心与基础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任何思想的发展都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更好地促进民族精神问题的探讨,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 我们选文的标准有二,一是重视学理的探讨。既是为今天探讨民族精神问题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自然在学理上富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才是本书所需要的。而论题过于宽泛的文章,尽管自有其价值,甚至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文章,也不宜入选。二是兼容并包。近代著者,派别林立,政治诉求各异,选文兼容并包,以为他山之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入选文章的观点未必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受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一些文章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近代的中外民族关系混为一谈,明显带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这些当视为历史的现象,分别对待,相信读者自己也会鉴别。 入选的文章,除有的篇幅过长,做了必要的删节外,都尽量保持原貌。个别明显的错字,予以改正。漏字补上后,用中括号[]标出。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所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一个成果。唐海涛同志于资料的收集与校堪,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一文,现一并附于书后。
编者 2005年7月6日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社网站2006-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