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读朱永新教授的《写在新教育的边上》华东师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读朱永新教授的《写在新教育的边上》华东师大社
2006-12-21 17:32:46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近日,正在读朱永新教授刚刚出版的《写在新教育的边上》。初看到这个书名,很自然令我想起在大学时读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的情景。

 钱先生在那本书的序上曾说:“人生据说是一本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其实,想想,教育何尝不是一部大书呢!而我们无非都是阅读者而已。

 朱永新教授是位学术有建树的学者,曾经出过十卷本文集,可谓“功成名就”。如今,他把更多的学术思考都转化为了行动,那就是他仍在为之奔波和苦心经营的“新教育实验”。

 其实,在朱永新的身上,有着许多的光环,如教授、博导,市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还被媒体称之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其实,他完全可以如其他学者那样,稳坐书斋,著书立说,作讲座作报告走穴等等,没有必要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需身体力行的有誉又有争议的新教育实验而辛苦,甚至曾经还要把自己的收入拿出来贴补。

 然而,就是这样的辛苦的行走中,他把自己作为教育官员、政协委员、新教育实验倡导者的思考和所做所感写了出来,就有了这本《写在新教育的边上》。

 这种思考,我无疑是很推崇的。因为这种边做边思考得出来的结果,是有根的,是有血有肉的。

 书中的文字,多数篇目都在他的博客和“教育在线”网站上发过,很多文字都引起过教育界网友的关注。比如参加全国“两会”十几天,他都要把自己每一天的所做所思都见诸文字;还有许多文字,是写他和全国各地的普通教师网友的往来故事,受到许多教师的“追捧”。因此,在许多教师网友和媒体记者眼里,朱永新绝对算得上是“教育明星”。

 我和朱老师是忘年交。可他一身兼多任的精力之旺盛,令我这个年轻人都感到惊讶和佩服。熟悉他的人都惊讶他的时间都从哪里来。其实,朱老师几十年来,每天早上6点必须起床,读书写作,近年来又加上一项,上网阅读。他把这些当作自己是自己的“早操”。

 他不止一次和我说,现在的他,周一到周五为政府和学校打工,周六周日为他心爱的“新教育实验”义务劳动。

 尽管这样忙碌,他还能每天写一篇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行动记录下来。

 截止目前,“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已经有500余所实验学校。这些参加实验的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很多人几乎每天都在“教育在线”网站上交流。朱永新每一个月都要会开一个主题帖, 公布这个月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做提倡做的一件事。而2006年11月,他开的题目是“新教育实验学校每月一事(11月:感恩父母)”。他提出的“倡议”是:11月,让我们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

 朱永新是一重亲情和孝道的人。2006年年初,朱永新的父亲去世了,他含泪写下了一组文章纪念这位受人尊敬的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的父亲。而这一组文章就在安排在了这本《写在新教育的边上》的开头部分。

 一次和朱永新老师说起读书人的话题时,他说,一个读书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我想,一个有孝心的人,肯定会是个好人。而在我心里,这位憨厚而平易近人的朱永新,其实就是一位“好人”,而不是那些罩在他身上的众多光环所带来的。

 前不久,我看了教育学者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深为其作为教育官员“开眼看世界”的学习精神感染。而朱永新教授的这本《写在新教育的边上》也有17篇这样的文字,分别是“日本行”(之一至之五)、“北欧行”(之一至之五)、“再访欧洲”(之一至之七)。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国际上的教育情况,同时也和作者一起思考怎样鉴借别人的教育长处。

 但是这一组文字最初发到网上时,引起过个别网友的争议,说朱永新“闲得很”、“游山玩水”等等。有这样的议论很正常,因为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官员是借出国学习之名大行公费旅游之实。

 对此,朱永新为自己“辩护”说:“其实,我出国访问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这些文字基本上是在公务活动之余的深夜或者清晨完成的,在国外我每天从来没有6个小时以上的睡眠。况且我一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出国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开阔视野,对于丰富思想,具有特别的价值。”

 对于其他争议,憨直的朱永新往往只是苦笑,为此,他写过一篇《在骂声中成长》,表现出的大度和友善,令人吃惊。

 朱永新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教育“梦想”的人。他的一本书名字就叫《新教育之梦》,这本充满了他教育理想的书,成为了少有的教育畅销书,一度还出现过大量盗版。这是这本充满教育梦想与理想的书,引得众多校长和教师追随他的“新教育实验”。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那痼疾缠身的教育重新鼓足了我为教育敲边鼓的记者之梦”。朱永新教授在写给我的文章中说,“其实,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鼓足了我为教育鼓与呼的学者之梦。同是教育追梦人,我们当然应该坚定而自豪地说:在教育的名义下,我们应该不辱使命!”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结尾处这样说:人生“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其实,我要说的是,教育这本“大书”空白太多,需要很多有梦想和理想的人去描摹,去绘画。

 在教育在线的网站上,朱永新教授的助手“铁皮鼓”、“干干”(网名)经常引用《阁楼上的光》中的那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的诗歌,朱永新则坚定地说:“星星会亮起来的,我相信。”

 我想把这首《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作为本文的结尾:

 总得有人去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有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写在新教育的边上》一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来源:《现代教育报》2006-12-20 )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