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祝贺《明天文库 新闻系列》陆续付梓——推荐《都市新闻学》上海交大社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祝贺《明天文库 新闻系列》陆续付梓——推荐《都市新闻学》上海交大社
张天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2007-09-17 11:06:55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候俊华供稿2007.9.12
新闻业或许是最引人关注也最引人争议的行业。关于新闻的原理、新闻人的追求、新闻业发展的规律……,争议与探索似乎难以穷尽。
自1908年,沃尔特 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新闻教育、也是世界新闻教育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世界上的新闻院系已有成千上万,关于新闻学的著述也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国,自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作为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问世以来,新闻理论、采、写、编、评、史等新闻学著述迄今已难计其数。与很多学科不同的是,有的学科常常会有一两部或几部能久经历史变迁而仍然是垂范于世的经典教材,而世界上很难有一部完美的、公认经典的新闻学教材。这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尤其是政治的影响,对新闻及其规律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视角而形成不同的观念与结论,也还因为,新闻行业是生产“易碎品”的行业,转瞬之间,今日新闻就已成明日黄花。新闻的实践与理论每一天都面临着急剧更新的挑战。一部教材实在很难定格新闻瞬息万变、仪态万方的姿态。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现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世界性的对新闻公信力式微的担忧,新闻及新闻业更为世人在新的理性高度上所关注。因为,众所周知,传媒的生命力何在?传媒的生命力就在于社会公信力。
传媒的公信力来自何处?从根本上看,传媒的公信力来自通过新闻的传播,为公众及时提供世界最新变动的真实情况,为公众时刻守望社会的公正。这也是新闻传媒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与舆论功能的使命所在。所以,中国的新闻界历来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警句与传统!
据报道,2005年,美国5所大学和2个基金会正式宣布启动“卡耐基-奈特”项目,首期投入410万美金,资助新闻教育改革,为期2年,首批参与院校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学的新闻学院以及哈佛大学的新闻、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这些都是美国顶尖的高校。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新闻学院等也表达了应该有机会得到资助参加这项改革的愿望。
设立该项目的动机产生于2002年,卡耐基公司总裁、前布朗大学校长格利高里安(VartanGregorian)召集了各大学的代表,一起探讨新闻业所面临的危机——调查显示美国的新闻公信力日渐衰落,而年轻观众和读者也正在流失。格利高里安认为这一情况与美国的新闻教育有关。他认为,“新闻教师和记者是维护民主最重要的职业,但是新闻学院至今还没有在大学里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他还认为在美国的约400个新闻专业中,只有1/4是合格的。
当然,对格利高里安的判断,美国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美国新闻业滑坡根子并不是在新闻教育,而是在新闻业自身。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公信力也是受到高度关注的社会课题。
影响传媒公信力式微,从现代传媒环境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与表现:
一是对传媒的商业压力增强。伴随着传媒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日益凸显,传媒的逐利能力、逐利动机、逐利期待(期望值)也日益增强,自然导致商业权力对传媒的制约更加有利。
二是对传媒的政治压力增强。伴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传媒导向的掌控。例如,在一向标榜新闻自由的超级大国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传媒唯政府的战争政策马首是瞻的表现,也显示出现代传媒与政府、政治有待反思的关系。
三是新闻在信息传播总量中比重的减少。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性扩展,传媒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尤其是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日益凸显。风起云涌的报纸扩版、电视广播频道扩容风潮带来的厚报化、多频道化,相对来说,减少了新闻传播在整个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在传媒内容总量反映的印象上弱化了新闻的地位。在学术领域,内涵与外延边界尚有一定模糊性的大众传播学的兴盛与新闻学的式微也有关系。
事实上,上述的一切,都与“新闻人”的境界与素质密切相关。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人类进入新的世纪,新闻业最需要的“新闻人”,是能坚守与弘扬新闻的职业精神,并具备能有力实践职业精神的专业能力的人!
为此,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由于数字技术的发明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传媒正在呈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这对现代“新闻人” 专业能力的养成,也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媒体融合”专业、“媒体融合”教育、“多媒体新闻人——多媒体记者、多媒体编辑”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综上种种,对新闻学的研究,无疑更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前瞻、新的心得、新的创造。明天文库?新闻系列丛书,就正是旨在记录一些在创新路径上探索的足迹,并期待有更多的足迹加入到这一路径中。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候俊华供稿2007.9.12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