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深思与创建——读张晶《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深思与创建——读张晶《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
王毅
2002-08-27 10:24:12  来源:  
 
 张晶先生的《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关注的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沟通着不同文艺门类和不同时代的若干重要命题,其中强调了若干基本性的东西。
 作者自己言,他此书的特色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透视美学与诗学,这也是他多年来学术研究的思维习惯。作者将中国哲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如玄学、佛学、理学等(也有一些西方哲学的内容),与古典美学和诗学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几个维度上内在地打通,用一种历史眼光具体分析其间的联系,深入地体察着某种哲学思想、某个哲学命题、某种哲学的思考方式,如何进入美学领域,发生着什么样的影响,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异。
 此书的基本内容,讨论一些有着鲜明中国特色,而且涉及到深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关键性命题。就数量而言,它们并不多,但其核心性、衍生力、包容力、扩散性、关联性都很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大量占有思想史和文学史资料的内容,对这些核心性命题作深入的思辨,既不故作惊人之语,但又的确能言人之所未言透,甚至是发人之所未见。
 在《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一文中,作者强调,诗歌荷载了非常密集的情感容量,但更为震撼人们心弦的又往往是情感氛围中成为一盏明灯似的理性光亮!诗中之理从情中涌突,却以其智慧的光成为诗的灵魂、诗的亮点。较之情,它更凭思想的睿智在时空中留下恒久的回响;作为殊相的升华,它将读者带入一个意义的世界,洞察社会和人生的本相。这是平实中的洞见,没有对作品的切身感受,没有对那些传世佳作艺术魅力究竟如何构成的深入思考,是说不出这亲切的话的。依据作者的思路,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由审美体验升华而来的认识和领悟的浓缩聚集,会成为人们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下意识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因素。这样,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就成为美学和文艺学的一个本质性问题,那种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简单判分,就显得隔膜浮泛了。
 作者在《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中分析《神思》,第一次把“意象”合成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提出意象的创造乃是文学创作的关键,而且更注意到刘勰此说对审美物化的实质性重视,认为他所言的“形文”、“声文”、“情文”都可以视为意象的物化要素,并包含了作品意象物化后所应具有的开放性。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提法,如“体物”、“感兴”、“文势”、“虚静”、“远”、“逸”、“韵”等,作者极为重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内涵要点的历史性变化,而中国诗学思维的发展进步,更是他研究的用力之处。在《陶诗与魏晋玄学》中,他认为“在有些方面玄学的命题转化为人们的审美思维,从而直接改变了诗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一点,在陶诗中表现是最明显的”。在《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中,他提出中国古代诗学有关审美体验的描述,但还缺少个体性的理论自觉,唐宋时期禅宗的崛起与普泛化,大大催生了这种个体性审美体验的意识;而宋代诗学中的以禅喻诗,本质上则更是为了打破旧的诗学范式,充分发挥主体的审美创造功能。
 张晶先生为自己确立的一个学术目标、一种用力之处,同时也是本书显现出的一个特色,就是在业已清晰揭示了各自内涵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诗学的若干命题在更高的层面上贯通起来。“我所致力的是以哲学、美学的眼光来观照文学艺术现象,在后者中抽绎出新的理论命题,或对原有的理论命题充实进新的内涵”,他强调一种“研究主体的主动构型能力”。这是一种在量上和质上都很有难度,很具挑战性的研究方法与目标设定。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2.8.2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