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佛学思想与社会思潮这样交织《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佛学思想与社会思潮这样交织《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社
作者:黄诚(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2008-05-14 10:22:33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该书作为近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用哲学诠释社会史、学术史的研究手法,对中国佛学和佛教文化的历史演变,对传统佛学思想与近代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和梳理。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是一部研究佛学与社会思潮的重要力作,也是一部开启大陆佛学研究新领域和填补近代佛学与社会思潮研究空白的重要论著。该著对晚清佛学发展与近代社会思潮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价值追求及其他们的思想对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翔实的阐释和缜密的论证,多方位、多视域、多角度和立体地再现了近代社会思潮与佛学思想水乳交融的真实面相,并呈现了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思想画面和多纬度的佛学价值新取向。同时该著的创建性观点、创造性思路、原创性思想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显示出作者的思想前瞻性和视野广阔性,升华、开拓和推进了近代佛学研究新的领域和新的路向。

 其一,该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眼光,对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相互渗透,开拓了近代佛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研究的开拓性、开创性和补白性。一是过去在佛学研究上大多是就佛学的本身问题进行研究,而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深度的交叉渗透研究则十分鲜见。二是以往的研究多在佛教史或思想史层面用力,而全面、系统地就这一时期的佛学进行既有宏观合论又有微观分析的研究和直接以佛学与社会思潮为题契入的论著未见或少见。三是把晚清佛学与社会思潮结合起来考察并提出创建性看法,推进和深化了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拓展了佛学研究新的领域,具有填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研究方面的空白之作用。可见,麻天祥教授的论著在选题和采取的研究思路、运用的研究方法方面无疑是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无论在近代佛学研究或是近代思想史研究上都是具有补白性的论著,同时也显露出著者的深厚学术内功和独特的思想视野。

 其二,该著对近代各个不同时期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和佛教僧人等代表人物的佛教观和佛学思想进行个案性分析和整体合论。不仅就佛教义理进行诠释,而且从思想史、学术史和社会史的演变进行勾勒,从而使该著不仅具有思想史、学术史和社会史的典型特色,还具有现代性哲学诠释的独特特征。一是以人物为个案,以人物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代有影响的思想界、学术界和佛教界历史人物龚自珍、魏源、杨仁山、康有为等进行个案研究,并把人物的思想生成放置于整个的历史时代进行综合的考察,关注社会思潮变迁与人物思想发展的关联。并注意佛教义理层面与社会需要方面的契合,从而生动地再现了近代社会思潮与佛学思想、思想家与社会时代、佛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等方面双向互动的交涉过程,丰富了晚清佛学思潮的实质内容。二是在呈现中国佛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变相的同时,注重佛学、社会、人的“双向思考”,还全面、立体地评价了时代特征影响下的人物思想、人物思想影响下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家所遭遇的历史命运,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近代佛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以及代表人物的佛学思想及其独有的佛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对社会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居士佛教的兴起、人间佛教的创立作了重要的阐述,还得出一些总结性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近代佛学的认识。麻天祥教授在阐述其“经世佛学”的观点时不局限于晚清的现世哲思,还从历史的远古中寻找佛教变化及其义理的根源,展现一个由出世转入世的佛教发展变化的真实脉络。三是在对佛学与社会思潮宏观综论的同时,还在微观的层面对佛教的基本范畴和教义进行了精到细致的介绍和现代性哲学诠释,有益于读者在宏观把握社会思潮中加深对佛教基本教义以及义理的了解和认识。四是把佛教及其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演变放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并在文化思潮中加以分析和研究。在论述中注意佛学与历史学、社会学、思想史等学科交叉渗透,所以全书不仅是佛教发展史、佛教思想史和思想学术史的全面勾勒、细致分析和深入探究,而且是社会史、文化史和生活史的生动呈现和全面展示。

 其三,该著在呈现复杂多边的佛教发展格局的同时,还注重问题式研究,其中不乏创建性观点。如著者认为,“……佛法是否定的哲学,是否定的人生哲学”,“但是,作为一个哲学体系,这种否定不是单线的一次否定,而是双相二重否定”,“治心、治世是近代佛学所要解决的两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继禅宗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佛教和佛学的革新运动……”,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善于思考和归纳总结的学术素养,无疑都是具有独到性和创新性的。

 其四,该著论述了近代佛学的六大特点,深入探究了近代社会思潮和佛学兴起的诸多原因,并凸显了近代佛学两大显著特色。麻天祥教授在纵论晚清佛学与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提出了近代佛学的六大特点,即入世性、批判性、思辨性、随意性、科学性以及无限膨胀心力作用的心性学说。同时指出了近代佛学的两大显著特色,即经世致用与救世主义,并加以论说,具有高度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针对性。作者在把握近代佛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时代特点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宗教向度形成的心理素质及与个人经历的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社会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等方面探究和分析了佛学发展的多方面原因。既抓住了近代佛学思潮产生发展的关键要素,又呈现了一个活态的历史面貌,使我们在通读全书的时候有一个整体的文化语境和知识背景,从而更能真实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突变的时代风貌和思想者为什么有当时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思想形象和行为表现的心理感通。

 其五,全书的又一亮点是麻天祥教授提出的新思维,即“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它一以贯之地贯穿在全书之中,是理解近代佛学思潮的一根不可忽视的红线,渗透着关注人生、思考人生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意蕴。事实上,近代的佛学思想家正是在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体验、社会系统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命运中,表现出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哲学的思辨、对佛学的革命要求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探索和入世的可贵精神。该著还重视对文本的考据和考证,并能提出个人的见解。此外,在该著中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和一些新范式的提出,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和其匠心之思,都是值得注意和引起关注的。

 总之,该著对晚清佛学发展与近代社会思潮进行全面的思考、周延的论证,显示了作者驾驭资料、运用文本的高超水平和研究眼光。著者通过史与论的结合、哲学与宗教的分析、思想与文化的阐述,并对社会变化和人物思想加以综观、比较、概括和提炼,从而再现了近代社会思想变迁的活态画面、真实面相和近代佛学研究的新气象。不仅如此,该著还是考据、义理和辞章的完美统一,精当的佛教义理哲学性阐释、生动活泼的文学性语言表达,更使全书充满了可读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麻天祥著/60.00元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