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5-14 14:13:22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3
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
尽管中华民族在辉煌中曾有过风雨坎坷,但总有一种信念和力量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拼搏进取。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源传承,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力的支撑。
我们知道,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物质是没有任何重量的。由于地球的磁场产生的“磁力”,而使得地球上的物质产生了“重量”,因而也就产生了"重力"和“吸引力”。一定的文化力对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恰如地球的磁场之于地球上的物质,人们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既创造着文化力又被文化力影响着、制约着。文化力是文化活动肌体的磁场。人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牵引。因而,文化力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是民族间的"心灵之桥"和"精神家园"。
文化创造和谐社会健全的社会需要健全的人性协调发展。文化力的和谐作用是通过文化的精神力来调节和指导人性全面发展的一种平衡力量,是社会和谐进步、民主自由的强有力保障。
文化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没有先进文化力贯注和支撑着的政治,会产生强权专制或懦弱腐败,会产生迷信与盲从,甚至是冷漠、无情和残酷。没有文化力对于经济的推动,经济也难以维系持久的繁荣与稳定的发展。文化力推动着政治、经济协调进步,共奏凯歌。
文化力的精神生产活动,也像物质文化生产活动一样,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文化力的精神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之间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力的和谐不是片面地发展人性中的有限文化需求,它要把人性全面健康发展所需的养分发掘出来并给以满足。文化力的和谐作用,不单单满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的需要,它还会提醒人们,何种文化需要是虚伪的,是应该弃绝的。它启迪人们用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来客观欣赏、吸纳和批判现实的各种文化现象。这并非像时下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是多数人所喜欢的文化,有市场,就不顾一切、无限制地生产和满足。
先进文化力指引下的文化和谐生产,能较好地防止和克服自然科技物质文化生产所带来的某些片面性和异化性,以促使文化机体的健康发展。
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文化力的生产是区别于物质科技硬实力生产的一种人类自身生产。它是以人为核心目的,以发掘人的潜能、满足人性需要为最高原则。马克思说:“劳动……只要它的目的仅仅是增加财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罪孽的。”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文化力不同于物质硬实力生产所特有的内涵。文化力中包含着人的内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蕴涵着人类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人性、人文、人生的快乐。
物质科技硬实力相对于文化力生产来说,两者是一棵常青树上结出的两个果实。但无论物质科技硬实力如何发达,无论科技之花如何美丽芳香,人类文化最高理想的王冠,最终是由文化力来佩戴的。
文化力与物质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难以分离。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风鹏并举,协同前进。
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岁,欧美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岁,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岁,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3.5岁,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企业过分注重硬实力——投资多少、厂房设备、人员数量、经济规模等,而忽略了软实力--发展战略、企业精神、制度建设、社会信誉、品牌影响力、领导者素质等文化力的精神层面的构建。
文化引导公平竞争全球化时代是文化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日渐突出。在实力的较量中,实力定位和实力移位是不可避免的。竞争实力决定着全局事业的兴衰成败。
本文摘自《文化力》
高占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3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