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刑事一体化研究的卓越实践——简评陈兴良教授近著《刑事法治论》人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刑事一体化研究的卓越实践——简评陈兴良教授近著《刑事法治论》人大社
付立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2008-06-30 14:55:1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社2008-06-27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陈兴良
刑法研究专著系列”中的一本,《
刑事法治论
》一书具有独特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这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题。当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主题词。之所以这样说,当然不是说法治国家已经成为现今的时代特征,而是因为,这样的目标追求不仅已经成为法学研究者的广泛共识,而且已经上升到执政党的既定方针。而法治国家本身不是抽象和空洞的,它不应该由一些费解的大词罗织而成,而应该也必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部门法之中。于是,刑事法治、民事法治、行政法治等等范畴就由法治这个概念引申而来。并且完全可以说,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实现刑事领域的法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为刑法既是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防卫社会的最后手段,因为刑事法律关乎着公民的生命财产、生杀予夺。刑事法治的实现不仅关系着一国公民的生存状态和基本人权,也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息息相关。正如经济学中所谓的木桶理论表明,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如果把法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比喻成一个木桶,那么刑事法治就是木桶之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刑事法治是法治的底线,是法治国家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上仍然是到处充斥着杜培武、李化伟、聂树斌、佘祥林(这一案件以及同样著名的刘涌案成为作者反思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切入点)等等冤假错案的时候,那么,不管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多么齐全完备,不管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多么宏伟嘹亮,我们都只能说,还前途漫漫,任重道远。事实上,如果说近十年来我们在刑事领域对于“刑事法治”这一动态的、内涵更为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概念比“刑事法制”这一概念变得更为熟悉也更为推崇的话,那么这可能首先应该归功于
陈兴良
教授。近些年来他对于“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刑事法治的宪政基础”等的着力宣扬、尤其是其中对于形式合理性问题的特别青睐,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由陈兴良教授这位“刑事法治”概念的首倡者系统总结其在相关问题上的整体立场,对于我们在理念指导、制度建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对于刑事法治这一宏大而深刻的命题及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作系统的清理和整体的建构,较之单纯的对于“刑法现代化”问题的倡导,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具有更为广阔的作用空间。同时,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关于警察权、检察权、辩护权和审判权的分析,以及对于劳动教养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两种具体制度的考察,对于我们规划司法权的整体配置以使之更符合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这也使得这一研究较之单纯的刑事司法改革方面的著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刑事法治论
》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关乎刑事领域根本命题的内容重要的书,而且也是由一位特别适合的作者所写的这样一本书。这样说,不仅是因为
陈兴良
先生是“刑事法治”这一概念的首倡者和着力宣扬者,更是因为作者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背景,使得他在刑事领域各个问题上的切换显得游刃有余。作者在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曾有在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的亲身经历,从事法学教育之后又曾在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挂职2年副检察长,曾经兼职从事多年的刑事辩护律师工作,对于审判工作也非常熟悉。这都使得作者克服了一般的刑法学者不熟悉刑事司法实践的固有弊端,使得他对于警察权、检察权、辩护权和审判权等的分析既高屋建瓴,又言之有物。作者自由穿梭于刑事司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目光、扎实的分析和娴熟的笔触为我们勾勒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步骤和刑事法治建构的图景,引领着我们将“刑事法治”这一理念贯彻、夯实在各个具体的刑事领域之中。
陈兴良
先生一向以深厚的哲学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于中国问题的独特感悟著称于学界,这些也使得他在当代的中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而且,近年以来,他以主编的系列出版物《
刑事法评论
》为阵地,号召为数众多的刑事法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刑事法学者——从事一体化的学术研究,从而将当年北大储槐植教授所提出的多少带有口号性质的“刑事一体化”这一个性化表述演变为一种群体性的自觉实践,并且在实践“刑事一体化”的道路上身先士卒。如果说,此前的诸多文章已经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作者“刑事一体化”研究的强力渗透,那么可以说,借助《
刑事法治论
》这本书的完成与出版,作者将其在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刑事执行法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刑事法治的旗帜之下集大成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从而完成了“刑事一体化”研究的卓越实践。借助这本书的出版,作者本人不但超越了单纯的刑法解释学者桎梏于刑法条文的缺陷,也超越了纯粹的理论刑法学者宏大叙事、抽象思辨的弊端。可以说,以转型、发展和现代化、法治化进程中的中国刑事司法问题为对象,以明确的人权保障、形式理性和程序正义等理念为指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壮丽、雄伟的刑事法治画卷,作为本书的读者,不管是刑事政策的制定者、刑事司法的实践者还是刑事理论的研究者,都将从中清晰地读出自己的未来。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社2008-06-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