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通过外研社《中国文化读本》看懂奥运开幕式之古琴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通过外研社《中国文化读本》看懂奥运开幕式之古琴
2008-08-19 13:54:33  来源: 外研社2008-08-19  
 
 外研社《中国文化读本订购 

 如果说,所有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在纸卷轴出现的那一刹那无不啧啧称奇,那么将这幅古朴纸卷轴所蕴含的素雅之意发挥到极致的另外一件道具古琴出现时,观众更是被深深吸引。那是一把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太古遗音”,那一指拨弦的厚重使人灵魂震颤,也打开了一幅流淌着文明的画卷。“太古遗音琴”出现于晚唐,长122厘米,额宽22厘米,尾宽14厘米,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这也正是开幕式创意团队选择用这样的道具,这样的音乐开场的原因。千年古琴配合纸卷轴拉开开幕式的帷幕,为整场演出奠定了基调,那就是中国美学所倡导的“写意”。在中国水墨画黑白色调的古雅中,这种最朴素的形象和音乐恰恰蕴含着最丰富的人文内涵——儒家思想、和谐的理念,能让观众于简单的形象和质朴的声音中听到一种诉说的冲动,一种融入中国古老文明的冲动。

 说到中国音乐,总要说到琴,古代中国文人所说的琴棋书画,第一就是琴。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几千年来,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说以乐治国,侧重在群体的和谐一面,而琴则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是自我安顿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人有“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将琴作为修养心性的工具。琴的美妙的声音,能够帮助人去除躁动,荡涤杂虑,达到心灵的平衡。一张琴,可以营造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音乐家伯牙,随他的老师成连学琴。学了三年,以为自己学到了真本领,老师说:“这还不够,不如让我的老师来教你吧。”他将伯牙带到海边,在一棵松树下,成连让伯牙等候,他去请老师。伯牙在这里等了很久,不见成连回转,他看着茫茫大海和绵绵无尽的山林,不由得拿起琴来弹,琴声在山海间飞扬,在天地间飞扬。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成连所介绍的这位老师就是大自然。音乐家要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应来提升自己心灵的境界。

 中国人弹琴重视审美的环境气氛,在这气氛中开阔心灵,荡漾性情。南朝时有一位画家、音乐家宗炳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拿着一把琴,在山涧的清泉旁,轻轻地拨弄,弹着弹着,便忘记了自己的所在,忽然觉得群山都回响着这悠扬的琴声,自己完全融到天地之间。

 雪中弹琴是文人的至爱,因为中国艺术认为,琴为天地第一清物,伴着皑皑白雪,不是更加切当!明代画家吴伟有《踏雪寻梅图》,画一人雪后拖着拐杖,踏着大雪过小桥。小桥下雪水潺潺,乱石参差,后有一童子抱琴随之。雪、梅、琴所创造的审美氛围,可能是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了,在雪中,用琴声去伴和幽幽的清香,彰显出艺术家高洁的灵魂。

 月下弹琴,也是一个好境界。琴声在清澈的月光下回响,陶冶着人们的情趣。唐代诗人王维酷爱琴,他有诗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的夜晚,独自一个人在竹林中弹琴,月光下泻,琴声悠扬,琴声穿透幽静的竹林,更衬托这世界的静谧。

 中国琴乐最重清幽的境界。名曲《平沙落雁》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它所描写的是秋天江畔的景色。琴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舒缓轻松的节奏,秋高气爽,江天空阔,为全曲奠定一个基调。第二部分节奏渐快,由舒展变为激越,由宁静转为欢欣,百鸟和鸣,共享一个生机鼓吹的境界。第三部分重点表现雁落平沙中的自在和悠然,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这是自在优游的境界。在这首曲子中,长江的浩淼,秋色的高爽,云天的空阔,群雁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意。

 中国文人通过琴声来交流心灵。伯牙随成连学琴有成,为人演奏,因为曲高而和寡。有一位叫钟子期的音乐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伯牙弹一只曲子,表现高山的境界。钟子期听后说道:“实在太好了,我从曲子中听出了泰山的巍峨。”又给他弹一只曲子,这次是表现流水的境界。钟子期听后说:“我从这只曲子中听出了浩浩的江河流水。”二人引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将琴弦扯断,琴槽摔碎,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表明所谓“知音”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山流水》琴曲,就是由这个故事引出的。

 《梅花三弄》是著名的琴曲,这个曲子取自两位艺术家的故事。东晋诗人王子猷有一天出远门,舟行河中,忽听人说岸边有桓伊相过。桓伊的笛子举世闻名,子猷非常想听他的笛子。子猷和桓伊并不相识,而桓伊的官位远在子猷之上,但子猷并不顾及这一点,就要家人去请桓伊吹笛。桓伊知道子猷的美名,二话没说,就下了车,为他吹了三段曲子。子猷也不下船,就在水中静静地倾听。吹毕,桓伊便上车而去,子猷的船也就继续前行。二人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话。但是在这里有两颗心的沟通。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沟通灵魂的音乐。后来此笛曲被改为琴曲,成为千古名曲,它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来歌颂人的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怀,受到人们的喜爱。(摘自《中国文化读本》)

 来源:外研社2008-08-1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