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让文化科学照耀大众生活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让文化科学照耀大众生活
毛鹏
2002-09-04 16:41:52  来源:  
 
 
  《吃·喝·玩———生活与经济》,于光远著,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这本题名为《吃·喝·玩》的著作是一本别致、有趣、有益的通俗读物,很值得推荐给读者过目。本书包含100多篇文章,分以下几个部分:我是烹饪学人、余酒啦也、茶之道、休闲、旅游、玩与玩的学问等,光看这些标题,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全书那种寓庄于谐、趣味盎然的风格。本书的副题“生活与经济”标明这是一本从吃喝玩出发论述生活与经济的关系的论著。于老在序言里就举例辨明生活与经济之间,前者是“第一性”的。把生活与经济的关系提到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似乎在我国人文科学的历史上还是首次,我以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一论述比此前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更加明晰地指认生活是经济的目的和归宿。本书不仅论述了生活与经济的关系,并进而论述了两者与文化科学的关系。于老认为:要经过努力,让经济工作充溢着文化科学的魅力,把大众生活导向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层次。看来这大概就是本书的主旨。

于老强调要加强经济工作的文化科学的内涵,认为各行各业都应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学科体系,比如建立饮食文化、服饰衣着文化、建筑文化、游乐文化等等,建立诸如国土经济学、餐桌经济学、休闲学等等的学科。各个行业还应建立适当的文化科学机构。于老还强调各行各业要向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学习他们先进的理念与经济,要努力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要用文化科学的力量清除各个行业中落后的东西。经济生活是人们所必需的、大量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看来只有经济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涵,建设起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培植起社会主义的企业精神,使经济伦理成为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支柱和动力、企业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只有到那时,也许我们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预言:“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文集最后部分的文章中,探讨了生活方式问题。于老论述了:随着生产的发展,大众收入的增长,一方面不要对群众的生活横加干涉,一方面又要加强对群众生活方式的指导。之所以要加强指导,看来是因为:一则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再则,富裕起来并不等于就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把社会主义制度下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导入到大众生活之中,于老强调要极大地提高大众的文化科学素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和表现人的才能和个性。于老对此论述说: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闲暇的生产和增长,人们应该在闲暇的生活方式中进行自由创造即尽可能地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并认为这可以视为未来社会把劳动从“谋生手段”转变为“乐生要素”的理想境界在今天社会里的萌芽。但是这仍然要依靠人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否则是无从享受那种在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中的自由创造的乐趣的。从于老的论述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既是享受今天文明的生活方式之必需,也是通向未来社会的桥梁。此外,于老还强调伦理关系的、精神生活上的愉快协调在生活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幸福的生活要求一个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伦理关系”。这一论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明的优势。还指出了建立社会主义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把人际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互相了解、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我以为这些论述不仅对于倡导“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前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也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9.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