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社《光绪之死大揭秘》文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社《光绪之死大揭秘》文摘
2008-11-13 16:50:2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供稿2008.11.13 
 
 
光绪与慈禧一天之内死亡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

 事情来的太突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以致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故宫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最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立嗣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们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

 第三道懿旨中说: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迹,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

 在这里,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员,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

 大殓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光绪之死三大疑点


 稍有心计的人都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
 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

 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封建皇帝如同珍视其活着时候的奢华生活一样,对死后的安排,也都极为重视。尤其是陵寝的建造。清朝的习惯做法是,皇帝在他们还非常健康的时候,有的甚至尚在中年,或者刚刚继位,即开始为自己大事营造陵寝。

 譬如雍正皇帝,他在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四年,即迫不及待地着手兴建陵寝。他派出大学士、工部及内务府官员,到安葬其父祖顺治、康熙帝的今河北遵化一带察勘选址。但因土质疏松,雍正决定放弃已经选好的地点,改换地方。雍正七年,在今河北易县确定陵址。翌年动工兴建。

 光绪的爷爷道光皇帝,还曾经将已经修造好的寝宫,推倒重建。

 道光的“慕陵”,最早建于清东陵,即河北遵化县境内。地宫建好后,偶然发现墙壁渗水。道光皇帝在重重处罚了主持修建寝宫的官员之后,又改在易县,重建陵寝。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在许多地方是讲不通的。

 疑点之二:难以置信的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如果细分析起来,前后相隔还不到一天时间。
光绪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酉刻。按照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酉刻,即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至七点之间。也就是说,光绪是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

 慈禧太后则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未刻,病死于仪鸾殿。未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下午一点至三点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慈禧是死于十月二十二日中午过后。

 由是我们可以推算出,两者之死,前后相差仅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叫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使成的可能性将更小。

 疑点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我们前面曾经讲到,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

 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

 慈禧太后。

 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根据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十月二十日这天,光绪皇帝仅向内阁发布过两道谕旨。

 其一: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这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

 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

 然而,就在慈禧做出这一政治安排的第二天,光绪还曾向全国各地督抚颁布谕旨,意图寻医治病,并不像行将就木的样子。

 在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将三大疑点联系起来考虑,发出诸多疑问。产生谜团也是当然的事。

 光绪皇帝的死,是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由于时间距今较近,人们又将其中的蹊跷,与清代历史上皇帝死因之悬案,以及当朝的政治背景联系在一起,因而众说纷纭。

 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书籍是这样描述的。

 《清稗类钞》中讲:慈禧太后感到自己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于是密令亲信太监,扼毙光绪。太后不愿意看到在她死后,光绪帝重掌大权。

 《崇陵传信录》载:光绪帝听到太后病重的消息,面带喜色。慈禧知道此事后,咬牙切齿地说:“我不能死在你的前面。”

 清末名医屈桂庭在他写的《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一书中披露:光绪皇帝在临死前三天,曾在床上乱滚。他向我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而且他的脸颊发暗,舌头又黄又黑。这不是他所得之病应有的症状。

 《清室外纪》称:光绪皇帝宾天时情形及得病的原因,外人无法详细知道,这都藏在太监李莲英之辈的心里。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要想寻找其真实原因,则实在毫无线索。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受长期压制的光绪皇帝掌握了朝中大权,自然对李莲英等十分不利。

 《瀛台泣血记》是这样写的:“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还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了几度的等待思考,他的毒计便决定了。”

 末代皇帝溥仪,后来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未对光绪被害死的说法,予以坚决否认。他写到:“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据内务府某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帝死前,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象极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还看到他像好人一样,……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
上述的记载,一致认为,光绪皇帝的死,与政治有关。光绪是被害死的。

 下毒手的人都被认为是光绪生前的宿敌。或称慈禧,或谓太监李莲英,也有说是袁世凯的。他们都害怕在慈禧太后死后,光绪作为皇帝,重新掌权。

 不过,人们议论最多的,仍是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真的是被人害死的吗?

 慈禧最后的政治安排

 光绪自四岁进入宫中之后,就开始受到慈禧太后的专制管理,精神上一直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之中。及至长成亲政,内忧外患,太后的处处掣肘,心情也很少舒畅。戊戌变法失败,被禁闭于瀛台,种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打击,珍妃的惨死,更增添了思想上的愁闷。

 如此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负担,身体不被压垮,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不过,尽管光绪三十四年时,皇帝的身体已经很虚弱,并且自年初患病起,就没有痊愈过,但是种种的迹象表明,这时的病情还不至于导致光绪突然去世。

 光绪在去世的前一天,曾经发布谕旨,令全国各地督抚,遍寻名医灵方,推荐进京,为皇帝治病。这件事说明,病人此时神智还非常清醒,对治好病,仍然有很大的信心。并不像人们通常见到的垂危快死之人。

 另外,从光绪的“脉案”所反映,病人的结核病尚未到达最严重的程度,“脉案”中没有任何“吐血”的记载。

 当然,光绪死前几天的“脉案”,将皇帝的病情描述得很严重,甚至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今天的一些研究者,则据此认为,光绪纯属正常死亡。

 但是不要忘记,光绪的整个治疗过程,全部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当时朝廷任命奕劻主持皇帝的治病事宜。为皇帝诊视治病的大夫,都必须经由弈劻的选定,未经批准,不论是谁推荐的医生,或是太医院的大夫,都不得进入瀛台光绪寝宫。医生开出的处方,也必由奕劻过目。

 奕劻这时正是慈禧太后最得力的亲信大臣。试想,如果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伪造“脉案”,或者写出违背事实的“脉案”,那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值得深思。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了两道谕旨:

 其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授载沣为摄政王。

 谕旨颁布之日,正是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死前的两天。

 令溥仪进宫教养,授他的父亲为摄政王,其字里行间的意义是很明确的。溥仪在这里虽然未被立为大阿哥,但事实上已成为皇位的未来继承人。如果皇帝升天,他将顺理成章地在父亲的辅政下,承继清朝大统,坐到乾清宫的金銮宝座上。

 显然,这两道谕旨并不是皇帝所发。甚至光绪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两道谕旨。这样讲,有很充足的理由。

 且不说光绪这时正在生病,即使是身体健康的时候,朝政也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平日上朝,光绪只是摆设,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何况决定清朝皇位这等重大问题,慈禧绝对不许光绪染指,更不可能让他独自作主。

 很清楚,谕旨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颁布的。

 如此,则反映出两个问题。

 第一,颁布谕旨时,慈禧太后的病情已经极为严重,她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而且,慈禧本人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不是这样,慈禧太后大可不必匆匆对后事做出安排。因为,当天光绪还发布了一道要各地督抚为他本人举荐名医的命令。从各种征兆看,皇帝不会很快死去。

 第二,颁布谕旨时,慈禧太后就已经知道,光绪一定死在自己的前面。换句话说,慈禧这时已经决定,她要看着光绪死去。

 道理很明白。如果光绪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后面,那么,令溥仪进宫及载沣为摄政王的谕旨,就等于一纸空文。因为在慈禧太后死后,光绪肯定要改变这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政治安排。

 关于这一点,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清楚。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叫可能改变这个决定的人,死在做决定的人的前面。

 事实上,依据慈禧太后的性格和为人,她早就打算这么做了。

 “戊戌政变”之后,就想置光绪于死地。慈禧痛恨光绪曾要发兵围颐和园,并要将她囚禁。但是光绪毕竟是大清国的皇帝,同一般的政敌不一样。政变后,光绪刚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内外,以至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如果皇帝又突然去世,势必要引发更大的社会动乱。投鼠忌器,她不得不隐忍一下。

 以后慈禧又多次想方设法废掉光绪的帝位,但依然受到来自各方面阻力而未果。

 眼下年迈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慈禧太后已经没有什么再可顾虑的了。

 这位统治具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临终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结束,而给了政敌光绪以胜利的机会,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张。如果是这样,慈禧太后将死不瞑目。
权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远扮演胜利者的角色。

 果然,在颁布令溥仪进宫谕旨的第二天,光绪去世。溥仪受命继承大统,为宣统皇帝。其父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次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

 嗣后,一切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

 交出在手中已掌握了半个世纪的权力。

 数小时后,这位令人生畏的老人撒手而去。

 
光绪之死,真相大白



 2008年11月2日,“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光绪皇帝死因真相大白。

 从2003年到2008年,该研究小组用了5年多的时间,通过“中子活化法”、“原子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等科学技术手段,对现存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及衣物,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检测和分析,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

 这项研究还需从光绪皇帝的墓葬遗物说起。

 1938年,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野蛮地盗挖了埋葬着光绪帝及其皇后隆裕的“崇陵”,不仅墓葬中的文物大量流失,而且严重破坏了陵寝。

 1980年,经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据参加者讲,墓葬破坏严重。隆裕皇后棺椁的顶盖被全部掀开,由于宝顶渗水,棺椁内积满泥水。光绪皇帝棺椁破坏程度稍小,只是侧壁上被打开了一个洞,尸骨保存较完整。

 墓葬清理完毕后,再次予以封闭。为了今后研究之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专家将光绪、隆裕的头发及部分尸骨和遗物带出,保存于库房之中。

 正是这个聪慧之举,使得今天人们解开光绪死因的百年之谜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首先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检测。通过微型核反应堆,采用“中子活化法”,即核分析方法,测定了光绪皇帝的两缕头发。结果发现,其砷的含量非常之高,部分发段竟达2 404微克/克。而当代健康人的正常含量为014微克/克,两者相差17 000余倍。经与隆裕皇后及同时代的清人头发比较,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仍分别比他们高出260倍和131倍。

 过量的砷可使人中毒以至死亡。很显然,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早已超过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那么,光绪头发中的砷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专家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考察尸骨及墓葬周围的环境。研究者分别对棺椁内的帷幔碎屑、香料等残渣,墓内各处的土,以及陵区内之土壤、河水、井水等进行检测,发现它们的砷含量都非常低,不可能成为光绪帝头发中砷的来源。

 检测光绪皇帝的遗骨及所穿衣服。遗骨中,砷的最高含量为1 269微克/克。衣服中的最高砷含量为2 439微克/克。

 在检测中,意外地发现了两个重要现象:一、内衣的砷含量远高于外衣;二、胃肠部位衣服的砷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衣服。

 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光绪皇帝尸骨中的砷,来源于其体内。

 砷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有砒霜(三氧化二砷)、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等,其中砒霜是剧毒砷化物。

 光绪皇帝体内所含的砷是哪种呢?研究者采用了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光绪皇帝体内之砷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医学上测定,人体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将中毒死亡。而据研究者们测算,仅光绪皇帝的头发及其部分衣物和残渣中的砒霜含量就已高达201毫克。

 因此,研究的最终结论为:光绪皇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至此,光绪皇帝的死因真相大白。光绪帝服下了大量砒霜而死。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谁是凶手?谁给光绪下了毒?

 这,依然有待于人们继续去探索,去追寻。

 本文摘自陈桦:《光绪之死大揭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供稿2008.11.13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