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探求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读雷跃捷新作《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探求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读雷跃捷新作《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 彬 杨雅琼
2008-12-01 08:54:44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7 
 
 《媒介批评订购 
 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定价:30.00元

 作为精神活动之一的文学艺术,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创作和批评。比如,文学理论旨在揭示文学现象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动因,文学创作自然涉及各种作品的生成或创造,至于文学批评则是遵循一定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以及相关问题展开的品评、鉴赏或批评。

 与此相似,当代社会越来越突出的信息化、媒介化环境,也需要相应的理论、创作和批评。不过,以往学界大多重视媒介理论的研究和媒介产品的创作,而比较忽略或轻视媒介批评问题。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生态的形成,媒介批评开始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重视。1996年初,国内召开首次媒介批评理论研讨会。1997年,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在《新闻出版报》上主持《新闻传媒评论学》专栏,从而开创中国媒介批评之先河。进入21世纪,媒介批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媒介批评”为名的著述也陆续问世。如2000年,刘建明教授出版国内第一本媒介批评著作《媒介批评通论》; 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君超完成学位论文《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并于2001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业界也开始展开媒介批评的实践。2002年,《新闻记者》杂志率先开设《媒介批评》专栏。2004年,《新闻界》杂志又推出《媒介批评》专栏,等等。

 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的新作《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在这种背景下问世。这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不仅代表着国内媒介批评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最新进展。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闻传播学诸多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对一系列媒介批评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而生动的阐述,内容翔实,条理明晰,不仅有助于学界和业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或读者对媒介批评的把握。所以,既是一部出类拔萃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生读本。

 比如,关于媒介批评的概念,各家都提出不同的界定和解释。10年前,雷跃捷教授就在其《新闻理论》一书中将媒介批评定义为:“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而王君超博士在其《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中对此提出商榷,认为这一定义“没有强调媒介批评的重要功能之———‘阐释媒介系统的发展方向’”。《媒介批评》针对此类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审视,进而提出新的解释:“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这个定义更加明确,更加突出媒介批评的本质属性,也使人不由想起王朝闻在《美学概论》里对“文艺批评”的界定:“文艺批评是以文艺欣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艺术作品的是非、善恶、美丑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这里,对概念的界定不仅仅属于纯粹的学术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媒介批评的实践问题。就媒介批评的实践而言,方法论的地位比较突出,《媒介批评》一书谈及三种主要的媒介批评方法:哲学的、实证的和艺术的。哲学的方法主要针对宏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比如,传播学批判学派对媒介的批评,针对的就是整个媒介制度、消费主义、人的异化等问题,所用的主要是哲学的批评方法。实证的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经验学派多采用这种方法,如针对媒介内容的定量效果分析。艺术的批评方法则是借鉴文艺批评,主要针对微观层面的媒介文本,如当下的一些文化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和立场,折射着不同的思想渊源。《媒介批评》一书着重介绍了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思潮,以及这些思想资源对媒介批评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其媒介批评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蕴涵和现实意义,而且其影响力与辐射力也在媒介批评以及相关研究领域首屈一指。即使后来一些分道扬镳的媒介批评流派,如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其实也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话中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突破传统的实证路径,深入思考大众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媒介体制、媒介受众、媒介产品等,指出大众媒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特别是在所谓“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媒介产品的商品化、齐一化、单向度等特征,不仅对大众产生思想与行为的操控,而且使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问题从生产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扩展。他们的媒介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和精英意识,但为审视和批评当代媒介问题提供了独到、深刻、无与伦比的视角。

 除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思潮外,以默多克、戈尔丁等为代表的英国政治经济学派和以司迈斯、赫伯特·席勒等为代表的北美政治经济学派,也是媒介批评的重要思想资源。他们的着眼点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方面,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讨媒介的所有制及其控制问题,对林林总总的媒介现象展开鞭辟入里的剖析,从而将张承志所说的被层层黄土所深埋的学术金脉重新发掘出来。至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等,也在不同层面为审视媒介问题提供了独到的思路。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雷跃捷教授的《媒介批评》针对当下媒介批评理论言必称西方,从而与中国的媒介现实与实践脱离的状况,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并做出有益的尝试。比如,不仅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入媒介批评,而且将“五四”以来中国的媒介批评传统,特别是新中国在媒介批评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理论与实践等纳入媒介批评的研究范畴,从而既丰富了这方面的学术建树,更使媒介批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实指向和实际价值。这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探索,值得认真对待和充分肯定。其实,西方的媒介批评及其实践大多也是针对自身的语境,在中国开展媒介批评自然应当首先面对中国媒介的状况。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他人的理论,仿佛月亮都是他乡亮,错把他乡当故乡,则既不能切实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更无望建立自己的媒介批评体系,最多只能照本宣科、鹦鹉学舌而已。

 笔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刍议》一文里,也曾针对类似的问题做过初步分析,其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同样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不妨转录一二:

 这套学科体系及其学术思想,不仅熔铸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具有鲜活的理论生命和广博的实践内涵,同时以中国问题为主导、以中国实践为根基、以中国话语为主旨。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新体系,既包罗广泛,博大精深,又切合中国实际,融入中国血统,是主导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思想指导,针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新闻传播状况,展开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纳新闻学的学术遗产与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在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多层面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创新。简言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形成历史与逻辑高度自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密切会通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

 当然,作为一本教材,这部《媒介批评》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特别是对普通读者和一般学生来说,除了需要了解媒介批评的理论、历史与方法,更需要掌握媒介批评的具体手法或“操作”程序。比如,如何选题、如何立意、如何切入、如何谋篇布局等等。再如,笔者草拟这篇拙文之际,爆出“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形成一个突发的媒介事件。类似这种媒介事件,就属于典型的媒介批评话题。普通读者和一般学生遇到类似话题,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评判、如何解读,也就成为媒介批评教育的现实课题,教材对此应该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这也是现在比较盛行的所谓“案例教学法”。

 总而言之,《媒介批评》不仅对中国媒介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呈现了这个领域的思想结晶,同时也做出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它的问世无疑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中国特色媒介批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人民网)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