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理性审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理性审视
——读《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
汤贞敏
2002-09-25 08:35:10  来源: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进步的问题,既是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田丰先生的《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把时代问题中的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关系放到“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考察,放到人类文化思潮演变和当前世界格局大分化大组合的现实运动中来考察,放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中来考察,对全球化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的实质和演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机制,以及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转型和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如何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了哲学的反思和前瞻。作者的探讨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把研究当代全球化与文化进步问题置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时代特征、一般规律为神圣使命的马克思没有专门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论述,但作者把马克思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理论作为研究当代全球化及其文化进步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因为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一系列论述实质上深刻地提示了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尤其是马克思关于历史观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为正确研究全球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进步的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基石。

不联系全球化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去研究文化问题,就不能把握现时代文化进步的历史条件、基本方向和一般规律,不能正确地预见文化冲突和文化进步的前景;不理解当今人类文化演化的总体进程并从文化的高度研究全球化,就不能总体上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不研究全球化与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价值的互动问题,就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变化中把握其深层次的动因,难以合理地解释和说明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也不能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策略。作者正是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度,以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为基础,分析了全球化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文化进步的内涵及其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文化对于全球化从自发向自觉的提升、从矛盾冲突向协调整合的发展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正确把握了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辩证关系,使这一命题的解析始终基于科学的轨道上。

以与时俱进的思维考察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运动、人类文化多重矛盾的冲突和融合,以及文化进步的机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特征,全球化过程彰显了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冲突、转化、融合,基本上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共性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个性化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化进步的动力和主线。作者拒斥了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没有以共性掩盖个性,也没有以个性抗拒共性,因为作者深刻认识到全球化的进程是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特殊性而日益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文化共性日益增长并主要表现在时代主题、时代语境、时代精神三个方面,文化个性也在发展着并显现出边缘化、本土化、社区化三种趋势。这种共性与个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运动,存在于人类文化的全部历史,而在全球化时代更为集中地体现出来,因为人类一方面需要增进共识以解决各种全球性的纷争和危机,促进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人类又需要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以适应多元的社会实践和多样的文化需求,丰富和发展人类文化思想宝库。

当然,如何在全球化的实践中既增进共识,维系合作与稳定,又承认差异和多样性的合理性,增进个性自由,是现时代文化进步的要求,也是当代世纪性难题。这正是作者解析这一课题的前沿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大众文化与个体文化等多重矛盾既冲突又融合,反映了当代人类文化进步的基本内容和一般过程。因而文化冲突和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进步过程的两种显著的现象,文化研究的使命就是把冲突引向融合。作者为此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人类文化进步的机制问题,把文化交往与文化对话、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文化竞争与文化兼容、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作为文化进步机制的四个关键环节。其中,交往是前提,竞争和批判是动力,积累是基础,创新是核心,诸环节又互为前提互相转化,推动着人类文化契合全球化的步伐与时俱进。

理性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创新和发展。作者把历史的目光投向资本主义产生直至现时代的全世界视野内的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及其消长关系,立足于文化共性和个性辩证发展,以及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态势,尖锐指出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积极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营养,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文化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我国必须维护和发展出具有极大竞争优势的民族文化,既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又在国际文化之林中占有与泱泱大国相称的重要地位,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竞争并不是绝对排斥式冲突,相反,只有积极开放和参与,善于兼容和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促进文化更新与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建设性的科学态度。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创新和发展,不仅要在文化的范围内讨论,而且要从人的社会实践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予以考察。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既要完成全球化初级阶段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任务,又要赶追知识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这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因此,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进步的关系,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的关系,前者是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持、自我更新的问题,后者是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相贯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体制转型的核心问题。作者进而探讨了发展与全球化相适应的文化产业问题,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人才战略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正确处理好当代中国文化进步诸关系,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理性文化与大众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使文化进步的过程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从而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反映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宽广的世界情怀汇聚到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21世纪人类文化的全面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