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林奕华批评香港文化:越来越不性感 《等待香港》浙江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林奕华批评香港文化:越来越不性感 《等待香港》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06-19 14:03:41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6-18
在《
等待香港
》中,几乎所有的关键词都与娱乐圈有关。不过,
林奕华
要写的可不是八卦之外的八卦,也不尽是对娱乐产业的批判。他从这些娱乐圈现象背后看到的是香港文化和精神的变迁,并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香港的未来是什么样?我们在等待怎样的香港?
从《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到《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认识林奕华大多是从他的话剧开始。近两年他在内地频频露脸,几乎也全是为了配合话剧的宣传。但上周四,在上海地铁站季风书园现身的他,却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书《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这也是林奕华首次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内地粉丝的面前。
香港是一座游乐场
“对不起对不起,我迟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到书园,林奕华就因为自己迟到了5分钟而诚恳地向大家致歉。
还未坐定,他又开始发话:不需要麦克风,对着这玩意儿讲话太恐怖;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别弄成听讲座的形式,“可以再坐近点啊,我喜欢跟你们近距离接触”。
就在大家纷纷挪动椅子的同时,林奕华继续自顾自地说话:“香港的学生上课时都喜欢挑有安全感的位子坐,前面的十多排座位都是空的。所以我一般直接站在第十五排座位后的地方开始讲课……”
就这样,一场新书见面会,竟然是以他大谈自己这十年来在大学教书的感受开场。名不虚传的健谈,全场的气氛也因此轻松活跃起来。
新书名叫《等待香港》,自然地,探讨的主题也离不开这座城市。当现场有读者提到香港是文化沙漠时,林奕华很礼貌地纠正了他的说法:“不,应该说香港是一座巨大的游乐场,充斥着速食文化,缺乏深层次和多样性的东西,无论是电视剧还是音乐。”
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个现状,“那倒不如选择放胆面对”。因此,在2005年,他做了一个决定:从今往后,每天只看娱乐八卦杂志,只写娱乐,二十年后再回过头,“我想看看专吃一种东西,会吐出些什么”。
香港式的欲望很单一
林奕华的许多舞台作品都直逼都市人的内心欲望,同他交流,最多谈起的也是“欲望”二字。
“城市是靠着它的欲望来吸引非城市人的一个地方,香港就是在每日每夜地制造和输出着各色欲望。”对于现在的香港年轻人,林奕华表现出尤为不满的情绪,“他们对外在的、一般性的东西很少感兴趣,只喜欢答案不喜欢问问题,只要结果不要过程,通常只能消费别人为他塑造的‘二手’的东西。”
普通人的生活是这样,创作亦如是。“你们想想,香港人多久没有做过有新意的东西出来了?自《无间道》成功后,港片演的就全是卧底,坏人走投无路时,只会拿把枪挟制人质,然后说:你们别过来啊,过来我就开枪。”
没有了创新,直接导致“香港的文化越来越不性感”,也因此,这些年来,一大批香港文化人选择北上发展。“香港能提供的欲望越来越单一,北上一方面是为了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追求文化发展的突破和创新”。
白描香港人的感情文化基因
随手拿起面前的一本《等待香港》,林奕华十分诚实地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内地版的真面目。
港版的《等待香港》共有四大本,依照他的说法,每本的厚度都可以拿来当砖头砸人用。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里面集中了他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地方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此次的内地版,是在港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并加入了新的内容。“这基本完成了我早年的一个夙愿,写几本书,白描出香港人的感情与文化基因。”
在该书中,几乎所有的关键词都与娱乐圈有关。不过,林奕华要写的可不是八卦之外的八卦,也不尽是对娱乐产业的批判。他从这些娱乐圈现象背后看到的是香港文化和精神的变迁,并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香港的未来是什么样?我们在等待怎样的香港?
再过两三个月,该系列的其他两部作品《香港制造》和《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也将陆续推出。
印象林奕华
印象中,林奕华似乎是个“超人”,一直有着旺盛的创作欲望和精力。大学讲课、在电视广播中做节目、为报纸写专栏,运作“非常林奕华”工作室,并积极地在内地各座城市为新剧、新书做宣传。就像这次的上海之行结束后,他将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安,为《生活与生存》在当地的首演造势。
他本人很瘦,看上去比照片上的更瘦。整个见面会,或大笑、或皱眉、或惊讶,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倾听别人说话时,他会瞪着一双大眼睛,直视对方以表示自己在注意听;回答问题时则认真得像个孩子,每一个问题都要用上5-1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力求答到让自己满意。现场还有好些读者向他咨询情感问题,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也毫不避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就在见面会结束后的几个小时里,轻松地翻完了内地版的《等待香港》,毕竟不是学术论著,无需多费脑子。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在林奕华身上存在着一对矛盾,一种悖论,正如他性格中温和与锋利气质的杂糅并存。
梁文道有个说法叫“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意思是说,这些人是最后一代只是在香港成长发展、文化背景纯属香港的文化人。林奕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深深地植根于香港文化——在大多数内地读者和观众的印象中,他也是作为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却在内地版《等待香港》的代序中坦言自己恨香港——“恨铁不成钢”的恨。一种对立者的姿态。
从周星驰电影里的“香港梦”,到无线电视剧里的家族争斗,这个香港文艺中年都有意见,都有话说。似乎有点愤世嫉俗,但却难掩骨子里的那种荒凉悲悯,一如这次见面会上,他在言语和神情中流露出来的对香港年轻一代的失望悲观情绪。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6-1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