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两篇小说引起的争议——《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两篇小说引起的争议——《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
刘锡诚
2009-09-07 10:32:37 来源: 《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
黄秋耘评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引起非议
《文艺报》从第1期起开辟了《文学新人》栏目,由文学评论组负责,也已确定了一批选题。第一篇就请黄秋耘写张洁。他寄来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黄秋耘的文章写得好,有概括有分析,对张洁的艺术个性体会到位,怕是很难有人能够超过。由于张洁是个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相当特别的女作家,关于她的文章,报刊上已经发表过几篇了,多数是肯定和赞扬的。黄秋耘文章的主调也是肯定张洁的作品是些“倾注全力去刻画人物心灵深处的微妙活动”的“精致的艺术品”。具体谈到不久前发表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时,黄文说:“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她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习等等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把我们自己束缚得那么痛苦?而这当中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么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黄秋耘文章的基本观点,我们编辑部的同志大都是同意的,这倒并不是因为“文革”前他曾是《文艺报》编辑部的老主任,有什么感情方面的因素。没有想到的是,没有过几天,李希凡给我寄来了一篇与黄秋耘争鸣的文章《倘若真有所谓天国……——阅读琐记》。我从内心里感到很难处理,发吧,不好对黄秋耘交代;不发吧,对李希凡不好交代。而且李文的基调是批判张洁小说的思想倾向的。我与张洁也有交往,甚至熟悉,我在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后,也为主人公那没有爱情的婚姻感到遗憾,我还曾到二里沟张洁的家里去拜访过她,当我看到她家里的陈设,书架上摆着汝龙译的那一套27本契诃夫的小说集,墙上挂着契诃夫的大幅肖像,与小说里写的那情景、那情调是多么一致呀!因此,对李希凡否定她的小说的文章,实在是左右为难,从心眼里不想发。编辑部不少同仁认为,李文是教条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代表。但是,经过编辑部慎重研究,还是决定作为争鸣文章在第5期发表。同时,又商请晓立(李子云)写了一篇题为《深刻细致,但也要宽阔》、基调是肯定小说的评论一起发表,以显示我们编辑部发李文是为了争鸣的意图,减少给人打棍子的色彩。晓立文章末尾署的脱稿日期是2月5日。我们在李希凡文章的前面加了个编者按语:“秋耘同志的《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在本刊第1期‘文学新人’栏发表后,文中有的评价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李希凡同志提出了商榷;晓立同志的文章,也有自己的见地;我们认为都是有分析的、说理的。现一并发表于此。对于作品和文艺理论问题,观点有所歧异,原是正常的事。我们提倡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自由的、平等的讨论。”尽管用心如此良苦,李文发表后,还是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李文发表后,报刊上也陆续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的文章发表。与《文艺报》同一天(5月1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文学》版,就发表了一篇署名肖林的《试谈<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格调问题》的批评文章,其立论与李希凡的文章甚为相似,好像是两家报刊事先商量好了的一样。
关于中篇小说《人到中年》
谌容的中篇《人到中年》要在《收获》杂志1980年第1期发表的消息,我在1979年12月份就知道了。那时的谌容是某中学的老师,因写作与教学发生矛盾,她也就干脆在家里不去上班,学校里不再发她工资,事情闹得很僵。我因写《永远是春天》(《收获》1979年第3期)的评论,到她家里去与她交谈,也就与她相熟起来。我向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僖同志反映了她的处境,张僖愿意为她的事,出面向北京市有关方面斡旋,后来她的工作和工资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调到了北京市文联。
记得有一次我到她家里去,她向我出示《收获》杂志排好的《人到中年》的校样。我先睹为快,振奋之余,就写了一篇评论,拿去请她看。她嫌我的题目太过严肃,帮我改成了《为中年干杯》,我为她改的这个题目很高兴,到底是作家,思维就是不一样!很快,我的文章就安排在《文艺报》第3期上,差不多与发表《人到中年》的《收获》第1期同时面世。这是评论《人到中年》的第一篇文章。
《人到中年》发表后,陆续听到对这篇作品的不同的声音,有的还上纲上线,在思想内容上予以否定。陈荒煤在张光年家里研究《文艺报》改版问题时说,北影有的人说,小说《人到中年》坏就坏在没有写一个反面人物,是写我们的制度不好!大概还因为作者在小说里写了个外号“马列主义老太太"的人物,触动了某些老干部的神经,于是就认为小说给老干部、给社会主义抹黑。我正式听到关于这篇小说受到攻击的消息,是在7月3目中宣部文艺局召开的主要文艺报刊汇报会上贺敬之的发言中。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在讨论选题的编辑部会议上,议论到北京市人代会的报告,在历数北京市文艺成就的段落中,压根儿不提这篇作品,反映了北京市主管意识形态的某些人的态度。
据我个人的见闻,当时已经见报的评论文章还有:丹晨《一个平凡的新人形象》(《光明日报》3月26日)、梅朵《我热爱这颗星》(《上海文学》第5期)、谌容《写给(人到中年)的读者》(《工人日报》7月7日)等一些文章,都是在肯定《人到中年》创作成功的前提下的见仁见智的评论。
一篇明明是优秀的作品,却受到误解或无端攻击,我们有责任出来捍卫。于是,《文艺报》编辑部匆忙上阵,便于7月10日在作协简陋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小型的《人到中年》座谈会。会议规模虽小,出席的人却都是些文艺批评界有影响的人物。召开这个座谈会的意图,是一目了然的,无非是要给那些从“左”的方面或如贺敬之所说的站在“教条主义”立场上来否定该作品的人一个强有力的回答。而且我们还打算在其他地方(如上海)也举行这样的讨论会。
本文摘自《
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
》
刘锡诚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定价:54.00元 (
订购
)
来源:《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