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献礼 武汉大学出版社《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著作出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献礼 武汉大学出版社《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著作出版
2010-08-19 10:01:19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由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胡德坤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九卷本著作于2010年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该成果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证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长卷著作,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参加该书编纂的课题组成员先后达30余人,历时4年,其中有美国史专家陶文钊、英国史专家李世安、中外关系史专家王建朗、抗日战争史专家马振犊以及长期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日战争史研究的韩永利、彭敦文、何兰、祁如高、徐友珍、熊沛彪、熊伟民等。

 2010年6月19日,《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著作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举行。张椿年、张海鹏、章百家等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对这套著作进行了讨论、评点。会议由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主持。

 1.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的新成果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好选题,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好选题。它把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在中国与世界研究的视角下结合起来,而且结合得很好,充分表现了中国历史学家对反法西斯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察与眼光,是很成功的。我代表中国史学会,对本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我所在的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向的研究指向。这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较之1840年前,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近20年来,近代史研究所连续召开了三次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但是,我们至今尚未完成一部1840-1949年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长篇论著。这应该成为本所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说,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的努力是值得称赞的。他主持的项目初步完成了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许是决定中国与世界未来走向的一部分。

 本书共分9卷。第一卷阐述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可以看作是本书的总论。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中日关系是当时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问题,从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转变的角度说明这个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应该的,也是很重要的。通过中国抗战的坚持转变了日本的世界战略包括日本的外交战略,通过这一阐述,说明了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学术界有关这个问题的一次集中的探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明显的。

 本书其它8卷,对全书来说,是分论,也是独立成册的学术价值丰厚的专门著作。全书9卷,共同形成了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总和。这个设计在学术上是很成功的。

 由于时间仓促,我不能对全书展开评价,我的知识范围也不允许我做这样的评价。但是,如果要挑一点小毛病,似乎可以指出一两点。第一卷引言“研究状况与文献资料”中漏了一本书,即刘大年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此书1995年初版印数不多,1997年正式出版,印数不少,且在日本有正式的日文本出版,书名改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在第一卷书末的参考文献中也没有列出来,这是一点遗憾。我个人评价,谈到抗日战争史,这是迄今最重要的一本。

 另外,主编者的眼光,注意到了世界各大国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很对的,但是,没有注意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当然,这个问题研究起来难度很大,没有专论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我提出这一点是一种过分的挑剔。但我却坚持说,这个问题是需要学术界关注的。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周边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西南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正在变得重要起来。学者们今天应该把眼光向这个方向扫视了。

 2.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张椿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几个月,我参加了对“十一·五”期间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发展概况的调查,多位同志认为胡德坤同志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是近5年来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关于第二次世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不仅历史学家,包括政治家也都很关心。在1980年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大会的承办国罗马尼亚希望有几位研究军事史的学者参加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主要是想听听他们对二战史的看法。根据罗方的要求,我们去了三位这方面的学者,他们都在会上作了发言。另外,按照大会的议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的刘思慕同志撰写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工作”一文。在宣读这篇论文时,全场鸦雀无声。其他国家像苏联、美国的学者发言时,争论迭起。这也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很关心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1985年,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是大会的主题。本书的代序,齐世荣先生的“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为参加这次大会而作。这篇论文在大会上获得了很多外国学者的赞许。

 在我与国外学者的接触中,有学者说,中国能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是因为中国在二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是什么,他们却不了解,希望中国学者能向他们多介绍些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具体情况。这是比较善意的一部分学者的想法。还有一些态度模糊中带着一点否定意思的学者。他们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互相指责对方不抗日,那么中国究竟在二战中作出了什么贡献呢?言下之意是,既然在中国内部互相否定对方,可见中国在二战中并没有真正起到什么作用。当时这种否定的言论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深深觉得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作出的民族牺牲应作为中国历史学家的一项神圣的任务。首先,我感到应从民族的尊严,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去看待,去研究,去全面地认识和宣传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国在二战中完整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反法西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课题组是把他们的项目当作一件崇尚和神圣的事业来完成的,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讲得比较客观,比较全面。对于这套书的出版我谨表示祝贺!

 3.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近代历史是走向世界的历史,是中国与世界交融并共同发展的历史,所以近代史研究所在成立40年、50年和今年的60年的时候,均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举行了国际学术讨论会。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则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很重要、而且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很有意义。这套书共九卷,我想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角度来,分三个层面来谈一谈对这套书的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本套书的前三卷,它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走向世界到今天,存在着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主动走向世界的变化。开始的时候是被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被迫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今天,我们是主动打开国门,也主动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从被动到主动,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就是说,反法西斯战争正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时期。那一时期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部分,而在英美的东亚战略考虑中,中国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是本套书的第四与第五卷,把中国的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环境中,从国民政府的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侧面,反映抗战是中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转折点。第四卷叙述的是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所处的的被动状态。而第五卷叙述的则是经过艰苦的斗争,中国争取到了平等的国际地位,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这是很大的转折,这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在国际地位上从弱国到大国,逐渐成为强国这样一个状态的改变。一方面证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证明抗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转变的意义。

 第三个层面是后四卷,从世界看中国的角度,也就是四个主要国家对中国的政策的角度,观察中国在抗战时期发生的变化。以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一卷为例,通过二战前、中、后期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成员,成为美国的盟友。美国不仅承认中国的盟友的地位,而且向其他盟国强调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可见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总之,选择抗日战争时期来研究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一个转折时期,了解了这个转折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将前面和后面自然地联系起来,同时进行比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我们,也一直关注中国复兴的枢纽的问题,也研究这个转折。但毕竟这个转折是与我们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需要把眼界放得宽一点,就像这套书一样从世界的各个角度去综合地观察,就会更准确、更清晰。所以,这套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全套书在整体的协调上还有一点问题,尽管部分叙述有交叉是难以避免的,但还是需要总体的协调。

 4.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九卷本出版,是我国世界史研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重大喜讯。这是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切实推进了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进程,对国际学术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九卷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集中了我国一批研究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专家,人才是跨学科的。第二是它比较好地将中国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第三点则是把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学术贡献。第四点是该书深入研究了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美、中英、中苏、中德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关系。我认为学术界对于中美、中英、中苏、中德的关系之前的研究是不够的,而这次的研究深入具体。第五点是充分揭示了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贡献,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即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等。该书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代表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有力的巩固者和推动者等等重大观点,这完全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第六点,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充分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意义和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的二战史关注比较少,该书的出版推动了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我建议可以计划以外文的形式出版这套书,或者出节选本,让更多的国际专家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另外,这九卷本的贡献在于挖掘了大量新史料,可以看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最后,该书从一定意义上讲代表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方向。这是从下面两个意义上来说的。一是该项目由中国史和世界史专家跨学科地合作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跨学科的学者共同研究某些问题,是今后世界史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再一个是调动国内学者的力量来集中攻克一些重大的专题性研究课题,在某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能够在国际学界产生影响。这也是今后我们世界史研究努力的一个方向。这样的研究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后借鉴和发扬的。

 5.从历史中总结宝贵经验教训
 □肖裕声(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少将、研究员)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全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30多年来,中国二战史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喜人的成果。其中,朱贵生、张椿年等编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先后4次再版),军事科学院编写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中国学者第一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卷本代表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学者二战史观,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开始重新定位抗日战争、特别是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但该领域研究由于起步晚,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较多,微观的、专题性研究还不够,有的受篇幅所限,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尚无一部系统研究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专著问世。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从全球的视角客观、科学、全面审视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定位,大国对华关系和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与世界大国一起,共同战胜法西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国内学术界在中国抗战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乃至二战期间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权威著作,同时,该著作也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深入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套著作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填补学科的空白,而在于对今天、今后的启示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舞台上,世界主要大国以军事斗争为主线,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展开的较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集中体现。

 这套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从史出,为人们深刻揭示了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倒退的基本历史规律和宝贵的历史经验。这部常温常新的深刻的史书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二战史宝库中走出,进而深刻地思索更多的东西,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透过《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编撰队伍,我们看到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实力比较强大的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是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健康发展的人才保证。随着与国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中国二战史研究队伍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历史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6.把中国融入世界的二战史研究
 □彭训厚(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该书是数十位著名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专家学者多年来辛勤耕耘、潜心研究的结晶,代表了我国史学界关于二战时期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所达到的最高学术水平。其史料之权威、之详实,内容之丰富、之深刻,观点之新颖、之独到,在世界同类内容的著作中是非常突出的。该书紧紧围绕战时国际关系,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全面与系统以及研究方法和史料运用等方面,均有所重大突破,颇具特色。

 首先,各卷分别围绕二战时期各阶段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使用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新解密的中文文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厘清了战时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并在中国与世界的结合上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这套书有重大突破。与以往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某些专家学者或孤立地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或只强调欧洲战场而忽视甚至贬低、歪曲中国抗日战争的做法相比,该书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在中国与世界、中国抗日战场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关联与互动效应中,阐明了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可以称该书是一部把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二战史巨著。

 另外,在史料运用方面这套书也有重大突破。该书使用了大量海内外第一手文献档案,尤其是新解密的日文、英文、俄文、德文等文献档案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使用了海内外中外文文献档案资料和学术专著达1000余种,从而为学术观点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提一些该书的不足之处与意见。
 1. 一些统计数据来源于“百度”。网络上的统计数据是不够确切的,而使用不够准确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各同盟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大小的问题,望该书再版时予以纠正。
 2. 有些译名不够规范。
 3. 书中尚缺乏二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例如东南亚、西亚、南亚等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总体而言,该书确实是一部史料详实、内容深刻、特色鲜明、富有新意,在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能反映我国当代最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是一部把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二战史巨著

 7.推动抗战史研究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章百家(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起步于80年代,学术研究是随着思想解放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一批高水平的抗战史论著问世,内容涵盖了这一领域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抗战史研究比较完整的框架。近年来,抗战史研究看似有些停滞,实际在向纵深发展。一是一些以往被忽视的专题受到重视,如对战争暴行的研究;二是对许多方面的研究更深入、更完全。这套书的出版就把抗战时期中外关系的研究、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是近年来抗战史研究的一部巨著。或许,这是抗战史研究新一轮突破的开始。

 从学术角度看,研究某个时期的中外关系史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记述一般历史过程,勾勒基本脉络,构筑研究框架;第二阶段是分国别、分专题研究,深入细节;第三阶段是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到第三阶段,对历史的记叙更准确、更完整,对历史的总结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也有条件在新的基础上对最初设定的研究框架进行修正。

 抗战时期中外关系研究,其第一阶段的工作在90年代中期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即分国别的研究,这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中美关系研究、中日关系研究。不过,从总体看,那时的研究还很不平衡,无论在国别上,还是在时间段上。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最庞杂的,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有把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才能把研究工作推向层次更高的第三阶段。

 我认为,这套书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抗战时期中国与世界研究中的不平衡问题,这是非常大的进步。这套书对战时中国外交政策,对美、英、苏、德、日这五个主要国家对华政策及其他一些问题做了相当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它还吸收了在国别研究方面最好的学者,这个作者队伍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的最高水准,全书的质量也因此得到保证。可以认为,这套书已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从更高层次上探讨战时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提一点建议供编者参考。刚才不少学者提出应加强中国周边地区、邻国与中国抗战关系的研究,我很赞成。同时,我感到这套书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内部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变化。20世纪之初,中国的国际地位跌落到谷底,从辛亥革命到巴黎和会开始在谷底缓慢复苏。抗日战争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力量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不仅包括复杂的战略关系,外交关系,也包括人民之间的交往,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各国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等等。中国内部的整合、各种政治力量的兴衰,也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巨大影响。简而言之,抗战时期,世界带给中国的影响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8.西方学界需重视中国战场在二战史中的地位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检索欧美学者有关二战史的著作,可知大部分论述很少或不太关注东方战场主要是中国抗战的情况。甚至连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样直接以东方法西斯战争发动者为主要对象纪实性专著,对于中国抗战问题也只仅为对于卢沟桥事变等小篇幅的介绍。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存在有西方学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等史观因素的限制作用,同时也存在中外学界资料与研究交流中的客观限制。

 在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学界,有关中国抗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发展迅猛,学界对于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日益关注,刘大年、齐世荣等先后对此问题做出提示并作全面论证,其后成果日渐增长。至2006年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的启动,最终呈现了本课题的大型专著《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推动该方面问题研究至新高度。

 本项目丛书特别是其编写原则及其体例的学术意义首先在于,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先后在亚欧两大地区挑起战火,由此引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为二战时期出现最早、并坚持到最后的战争,一直未能得到西方国家学界的足够重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

 这套书体例编排有理有序,全书九卷本,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具有内在的结构联系,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战略、国际关系格局而展开。联合国建立以后,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成了常任理事国。我们反法西斯阵营的反方是日本和德国,对于这样一个主体,该书以专章进行论述。中国的战略问题是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反法西斯的四大盟国都有专著介绍。该书选择苏联、英国、美国的战略政策进行详细阐述,同时介绍德国历史,对复杂的情况特别进行论述。因此这部书的编撰有重点、成体系,深入简出。
另外,该书思想、内容、观点非常充实。整套书既论述了国民政府的政策方面,也有国外的政府对中国的战略论述。从整体上看是有重点的,并完整地论述了战略问题,同时兼顾了东方战场与东欧战场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此外,论证特色非常鲜明。著者对于美英俄等文字资料、日本政府政策的文本资料包括各类史料、,当时人物的论著、报刊时论等各类第一手资料作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对于现今各类学术论著的收集亦十分充分。为提高说服力,这些扎实的资料工作保障了文章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亦为学术界迄今较为薄弱的资料整理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毫无疑问,任何研究均无法穷尽科学的真理,该书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如部分章节存在重复现象,各章节之间存在两边缺乏照应等情况,缺少对亚洲周边地域的作用影响的叙述等。但无论如何,该著作仍为该领域新的高点,可为今后若干年学术研究界提供一套领先的全面可靠的参考著作。

 9.新角度 写信史

 □马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这套书一共9卷,整体上分3部分,前三卷探讨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讲中国抗战在世界上做了哪些;第二部分用两卷的篇幅探讨战时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如何用看不见的东西置换看得见的东西。用孙子的观点来说,看不见的东西置换看得见的东西是大智慧。第三部分是最后四卷,大国眼中的中国,探讨战时英美苏及德国等大国的对华政策。

 给我感觉最深的是这部书和我们过去写的抗战史不一样,作者在写信史。比如,在七七事变中,过去大部分有关抗战的著作和文章中谈到蒋介石会说他妥协、退让等等,但是这本书认为蒋介石避战求和不是不抵抗,而是在准备抵抗基础上的求和,求和是建立在抵抗前提下。另外,书中提出执政的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是中国抗战的前提条件,这是很客观的,当然我在这个问题上也感到困惑,既然讲到执政的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充分条件,那么前提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前后,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心路变化是什么样,是被动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在书中没有体现。当然这本书不是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既然提到了,从写信史的角度讲,最好能讲清楚。

 这套书另一个特点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抗战中的中国与世界,这个视角就是抗战给中国带来的契机,哪怕这个契机是痛苦的。从这个视角来看抗战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从一个屈辱的国家到与大国平起平坐地探讨重大国际问题,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该书从抗日战争带来的契机这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这套书还有很多特色,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提点建议。我认为当前的国家安全问题,包括对外安全关系问题,都可以在二战中,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是不是可以有一卷来进行总结,勾勒当前国家安全问题。另外,这套书用两卷谈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那么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与世界发生关系?共产国际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当时世界的联系如何?这些内容是不是也需要写进去,或者说应注意到这些内容?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角度非常好,抗战对我们来说是个契机,尽管契机带来了痛苦,但是也成就了中国的未来。

 10.团队协作 耳目一新

 □栾景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这从套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耳目一新。它最大的特色是把近代史研究或抗战史研究与二战史研究或国际关系史研究结合在一起。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学术研究的分科分得很细,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对世界史知识的了解有很大的缺陷,而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对近代史知识同样也了解不足,因此以往的研究成果经常给人顾此失彼的感觉,而这套书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能够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个主题,两方的面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是成功的探索,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诠释,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二,该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论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不能不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我们认为,并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不仅付出了从沉重的代价,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东方战场上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西方人对此并不认可。这里有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差异,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某些西方学者对历史问题研究的全局观把握不够。另外,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真正情况并不了解,自然也就不认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战争战争中所做的贡献。如果这套书将来能有英文版,哪怕是一个简明的英文版,这对我们能更好的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最近去俄罗斯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很明显感觉到,俄罗斯学者非常希望中方学者在二战研究问题上发出重要的声音,也有很多俄罗斯学者主动谈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战场,今年俄罗斯也有不少纪念二战胜利65周年的学术讨论会,这也是个推广我们中国二战研究成果的良好契机。

 第三点,这套书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与许多专家学者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深入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团队共同作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科交叉是我们学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些大的课题,涉及多个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而这套书就是集合了美国史、英国史、中外关系史、抗日战争史、二战史和中日战争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精华。从这部书的组织框架来开,应当说是国内外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关系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
最后再提一点善意的建议。我看了《战时苏联对华政策》这一卷后的感觉是,所用资料有些略显老化,俄罗斯方面的档案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的使用的还有些不足。关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俄罗斯档案,现在已经公布和出版了很多,而且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在本卷中能对上述资料加以借鉴并充分利用,我相信读者对战时的苏联对华政策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因为历史科学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与新资料的发掘中得到发展的。

 11.在历史分析与国际政治分析之间寻找结合点
 □林利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这套九卷本书宏大、系统、严谨,其思想性、创新性自不待言,而最重要的是这套书在加强几个结合上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团队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国际观与历史观结合、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结合,尤其在分析方法上,使历史分析与国际政治分析相结合。
在这里,我要特别就最后一点,即如何使历史分析与国际政治分析相结合谈几句自已的想法。我本人是学历史出身,后来又在工作转换过程中被迫变换了专业,改行搞国际问题研究一进一出,丢了原来熟悉的历史专业。所谓“四十再学艺”,因有违常规,就有了一种莫名的体会。

 有些学历史、并继续从事历史学研究的朋友常常感慨,称历史专业学业凋零,后继人丁不旺,不如昔日繁华;而一些赶上国际政治专业繁荣期、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的朋友,则在“成名得道”之余,常感慨国际政治研究常常“高来高去”,有点“空空儿”味道,不如历史学严谨、有思维深度和厚重感,感叹自己因历史学“缺课”而影响观察、分析国际问题的纵深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能够使历史研究与国际政治研究相结合,互为相长,则不但历史学可以被激活,再现昔日繁华,国际政治研究也会增加纵深感,更有穿透力。

 在如何使历史研究与国际政治研究相结合方面,九卷本《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进行了重要尝试。该书各卷都不是就历史论历史,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陈年历史故事,而是放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从中国崛起的现实观点、现实视角去观察、激活那段历史。例如,第一卷作者胡德坤总论中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时提出:人们在研究中国崛起时,“往往只注意改革开放这一时段的中国,而很少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应该说,中国崛起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尤其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并提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崛起的开端,是中国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起点。这一研究就使有关中国崛起问题的研究增加了丰满度和历史依据,而这也是单从国际政治视角分析中国崛起问题的人们不一定能观察到的。这样的历史研究在支撑国际政治研究的同时,也增加了历史学的科学价值。

 当然,本套书也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处。即使在使历史分析与国际政治分析相结合方面,本套书也存在不足。但这不是一本书、一套书的问题,而是整个学科建设如何向这个方向努力的问题。

 12.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的有机结合
 □张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编审)

 这套书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结合了世界历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工作者,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史放在了世界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全局中去研究。因为以前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学者重点钻研中国的抗战,研究世界史的学者总研究国外的战场而不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现在这套书将两者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从这点来讲,是一个研究的新视角。有利于我们今后两个学科的同志更好的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这样既打破了中国史研究在某些问题上的局限,也使世界史研究能通过中国战场的具体个案来阐述我们的观点,使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探讨既有史实依据,又有理论高度。以前曾看过一些相关文章,在谈论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很容易谈一些空话、大话,很难让外国人信服。这套书主要从史实上来论证观点,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值得提倡的。

 另外,关于史料。这套书用的史料很多是第一手的,使用了很多国内外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如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31—19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王世杰日记》(手稿本)、《徐永昌日记》,陈志奇辑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台湾“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印《中日外交史料丛编》,美国斯坦福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文件》,英国外交部编《英国对外事务文件集(1931—1945)》,日本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等等。这些档案资料收集之完整,在过去的研究中是难以做到的,由于这些资料的使用,大幅度提升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


 附图书结构、内容介绍: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全书由九卷本组成。第一卷《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第二卷《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第三卷《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第四卷《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五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六卷《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第七卷《战时英国对华政策》、第八卷《战时苏联对华政策》、第九卷《战时德国对华政策》,共325万字。

 全书通过探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再现了战时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贯穿于全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九卷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论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由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组成,从中国抗战对日本侵华战略和世界战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的角度、对美英的东亚战略和全球战略的支持作用的角度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个层面由第四卷和第五卷组成,主要探讨战时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三个层面由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和第九卷组成,探讨战时美英苏及德国等大国的对华政策。 本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0日)16、17版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23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与“爱水晶”有缘——读《爱·水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8.09 8:55:28)
  • 知己知彼,提升我国科技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评武汉大学出版社《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 (2010.08.04 8:32:34)
  • 武汉大学出版社《走马观论语》——用新鲜的故事讲述原味的论语 (2010.06.12 8:56:48)
  • 《王群航选基金2010》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5.25 16:14:05)
  • 采铜于山 沾溉学林 武汉大学出版社《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2010.04.12 12:08:16)
  • 规模宏大的文化遗产整理工程——武汉大学出版社《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一辑简评  (2010.03.30 9:42:22)
  • 用爱生活――浅析武汉大学出版社《跟你厮混在一起》所描绘的爱 (2010.03.24 8:40:41)
  • 沉重的肉身执著的灵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2.22 14:04:54)
  • 文学史撰述新的里程碑——从散文角度评说武汉大学出版社《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 (2010.01.12 8:30:24)
  • 轻描淡写的历史 浓墨重彩的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品味另类史》系列 (2009.12.09 8:14:14)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