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
2010-09-21 12:47:2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名:《“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
书号:978-7-300-12510-7
著者:海青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王琬莹
封面设计:蔡立国
出版时间:2010.8
定价:39.80元
开本:16开
◎本书卖点
以心证史,一气呵成,摒弃晚近历史叙事的陈陈相因
重绘戾气横行的近代中国,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困顿与幽愤
聚焦紧张的时代氛围,雕琢内外煎逼下的人生际遇
◎读者定位
历史学者、历史爱好者
◎作者简介
海青,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著散见于《新社会史》、《新史学》、《史林》、《读书》、《开放时代》、《社会学家茶座》。
◎内容简介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名家评论
史界不见“心史”者久矣!“知人”与“论世”,向为撰写古史者所并重,然现代史学长于“论世”而昧于“知人”,治史模式每每趋同而自闭,书写风格往往单调且乏味。在本书作者看来,“自杀”乃时势抑压下人之行为激变,为世事遭际与人心互动之隐喻表达,绝非统计学意义上之案例分析所能呈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深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感觉的世界——自杀与他杀,同尘与绝尘,爱与恨,生与死。我深信,本书透过“知人”来深究世态变化的路径,在未来中国历史的书写中必将具有特殊的典范意义。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 孙江
顾名思义,本书乃是一部研究自杀的专著。在作者的笔下,有忧郁寡欢而死者、有拒婚不从而死者、有决然赴义而死者,还有集体自杀者……他们或她们,生而默默无闻,却以其非常之死留名身后。逝者逝矣。生者是如何追忆死者的呢?死者的故事又是怎样被不断演绎和咀嚼的呢?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令人叫绝。本书不止为精密的历史考证之作,更是文学研究者求之而难得的力作。
——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副教授 滨田麻矢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21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痛苦的美好——解读“中国式自杀”《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1.25 11:22:52)
康德为什么反对自杀?---《生命伦理学基础》北大出版社 (2006.09.11 16:32:43)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