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学人风范在,薪火自相传——浙江大学出版社姜书阁先生《文史说林百一集》读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学人风范在,薪火自相传——浙江大学出版社姜书阁先生《文史说林百一集》读后
蒋方
2010-09-26 10:51:20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捧厚厚两册先师
姜书阁
先生《文史说林百一集》,感觉沉甸甸的。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与同门师友一起回校为先生庆祝八十大寿,下午到达的时间稍早,先生说一起出去走走吧。我们沿着房后的小路上山,从东山走到西山,然后绕回来。这是当年读书时陪先生散步常走的一条路线。土路蜿蜒,秋冬时节,山上杂草枯萎,只有南坡上的那片松林依旧葱翠。先生手持拐杖,一路缓缓地走,一路缓缓地说,聊了许多旧事,问起我的工作,于是说到自己的年事与眼疾,告诉我,虽然身体状况是一日日地糟糕,可长期的生活习惯,读书写字是一日也不可少。先生说,现在不写长文章了,准备写个札文集,记下自己的读书思考,形式就象顾炎武的《日知录》,一文一事,日累月积,名字就叫《百一集》,取义“百有一得”,计划是一百零一篇。说完又叹:能否出版就不计了。一九九三年暑假再度回校拜望先生,说了许多旧事,却未曾言及《百一集》之事。当时想,老人计划写个一百零一篇,也算是布置给自己的功课,老来度日有个目标,是否完成就另当别论,何况先生晚年苦于白内障治而不愈,此时视力不足0.1,读书写字还是不做的好,于是也没问。二○○○年十二月先生以九十四岁的高龄过世,回校送别,从校报所刊登的先生学术传略上看到,先生不仅已经完成《百一集》,而且还写了《
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
》!悲痛之际,惊诧中更生感佩之情:先生对于学术的执著真是令后生惭愧难当,那聊以度日的想法是我的陋解,难免亵渎真诚之嫌。继而想到遗著出版的困难,忆起先生的那一声叹息,心情变得格外沉重。时光流逝,当《文史说林百一集》终于面世,这已是先生走后的第十个年头了。凝视封面上先生的遗像,拜读久闻未见的先生的文章,万千感慨,凝作二句:“学人风范在,薪火自相传”。
《文史说林百一集》分正续两编,上下两册,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二○一○年四月出版,收文二百零二篇,总计约九十六万字。先生的议论,不在文学,则关史学,因“广说诸事,其多如林”,故取《韩非子》之例而题名为《文史说林》。
这九十六万字,主要写于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年间,最晚者则写于一九九七年,即先生的写作至九十一岁眼力已完全不支时才最终停止。这些文章,或考订史实,或评析古说,尤其是就今人的著作指陈謬误,分析事理,辩驳最多。先生在序中申明:“兹编所辑,盖以千言以上,八千言以下,且有所评论、考证、驳辩者为限;其篇幅过多、过小或独述己说,无所评论、考证、驳辩者,则不与焉。”也就是说,这些文章是在平日阅读的基础上写成,重在批评。搜检书中所涉及现代人的著述,名家如钱钟书、夏承焘、姜亮夫、程千帆、施蛰存、任继愈、汪曾祺、郭绍虞、吴调公等等,或就其论点,或就其论据,或就其文字,先生均不作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修正意见。而对于一些青年人的论文,则批评言辞虽尖锐,却很少指名道姓。这显然是因为名家言论影响大,不得放任疏误流布,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则既要指正,又不要打击其探索与努力。这些批评无论确当与否,先生之目的是在维护学术的纯粹与品格,文字之中流动着不容沉默的感情。先生说:“尝谓向来学者多有党同伐异,门户之见甚深:其于同者,或相标榜,或相阿附;而于其异者,则或相鄙薄,或相攻讦,一若不能共存者然。此皆无实事求是之心,故多强词夺理之论;逞意气,争高下,无益于学,有害于道,非所以昌明学术也。然而亦有心知其非,而不敢执言;或敷衍模棱,无所可否:是则学术上之乡愿,其为害尤甚焉。”(同上)这些文字写在二十年前,而所批评的学术现象今天并未消失,甚至更掺杂进各种现实的利害而有踵事增华、变本加厉之势,诸如抄袭成文、金钱署名、贿赂项目一类丑行,已是屡见不鲜,其中何尝没有利益集团的学术交易?读此书,感受这样一种坚持独立思考、强调独立人格的学人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有一种照镜自鉴而砥砺奋发的作用。
先生对于今人著述的批评,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资料征引、校点注释、论证方法和文字表述。这四个方面,可以说包括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根本路径,而先生议论之材料的札实,思考的细密,考订的严谨,不仅在知识与认识上给我们以启示,而且展示了真正的学人品格与学术风格,为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树立了一种榜样。
掌握材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其意义之重要,无庸赘述。《文史说林》的不少议论都是就此而发。比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据《宋史·艺文志》而考订南唐人王勉所作《楚辞释文》一事,对楚辞研究者影响很大,姜亮夫、汤炳正等均引以为据,或作附议,或作引申。但是,姜先生在细致地梳理了史料之后,认为余氏据以判定时间的材料出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而《书录解题》本是引《中兴书目》之说,引录后又有“未知何据”的字样,那么,余氏用存有疑问的间接材料来下结论,显然不足为据。在进一步的搜检中,先生发现,余氏据《书录解题》改《宋史·艺文志》“总集类”中“宋遵度”为“崔遵度”,此人其实是朱遵度,人与书均见录于乾隆二十一年初修、同治七年重修、光绪十一年刊行的《湖南通志》卷252《艺文志》八“子部·类书”:“宋《群书丽藻》一千卷,《目录》五十卷。衡山朱遵度撰”。《宋史·艺文志》“总集”的记载,因“宋”与“朱”,形近而讹,《宋史·艺文志》“史部”中的记载就是“朱遵度”。故叹息余氏“没有发现这一条,竟致为陈直斋所误”,而“姜、汤两位先生在编印他们的《楚辞学论文集》和《屈赋新探》时,竟没有再取新标点过的《宋史·艺文志》核对一下”(P117),因为新版中不仅已经改正,而且还有校勘记的说明。在细致而详尽的材料清理与考订之后,先生指出,作《楚辞释文》的王勉应该是宋初人(上册第20和21篇)。它如先生批评中华书局1978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所辑资料分辨不精,“张冠李載”(上册第87篇),钱钟书《管锥编》用《金楼子》记载说事未作考订,“事不可信”(下册第37篇);凡此,先生均强调立论有据,是学术的金律。而急于求成,为了论证而忽略材料,大家尚且难免,后生更当谨慎。因此,作研究,不仅是材料很重要,而且,搜检是否周全,分辨是否精细,引据是否准确,在在都考验着学人的真功夫,一点不得怠慢。
古籍的校点注释,既代表了校注者的学问深浅,也代表着校注者的学术态度,《文史集林》有相当数量的文章与此有关。如先生对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咸宾录》校点本列举多条断句错误,遂以《点校古籍不可轻率从事》为文章标题(上册第90篇);在《读今人标点校订本萨都拉〈雁门集〉札记》(下册第63篇)中,先生从不同版本的异文选择、词调的分别与标识方式、文字的校改以及校注者前言中的评价等方面作了总计十二条批评;在《读今人点校本〈诗林广记〉纠谬》(下册第58篇)中,先生举出数处标点符号不当而引起理解错误等问题作出纠正,并感叹“今天校点古书的人必须有一种认真负责不怕麻烦的精神,才算初步具备校点资格,否则,即使很简单易解的书也会被不负责任的校点者校点得不可卒读”(P280)。因为校注本的特殊性,有些问题虽然出在校注者,但是,如果责任编辑负起责任,“不怕麻烦”,细心编读,是可以救正的。如先生对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清真集》点校本的重复收录与统计不确等问题的批评(上册第64篇)。校注本是为社会提供的古籍读本,若有错讹疏漏,而未能发现与指正,其遗误读者,将会不止一代。先生之字字计较,不厌其烦,不仅表现了老一辈学人的治学精神,而且也是为了努力唤起今天学者的良知以保证学术的品格与传承。
唯其如此,先生对于知识性错误的指正尤为严厉。如对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中宋代广源州侬智高年号的考订(上册第85篇),黄天骥《不知何事萦怀抱——纳兰性德清醒而悒郁的一生》中对科考制度的理解(上册第98篇),钱钟书《谈艺录》中以沈宛为纳兰性德之妇的讲法(上册第100篇),施蛰存《唐诗百话》对王维诗中“鸡人”的解释(下册第26篇),《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第2期内页所刊怀素《自叙帖》墨迹的说明(下册第46),等等,先生不仅一一指出其错误,而且以充分的材料加以论证,指出正确所在,以见其错之所以。先生自述最爱清人阎若璩所集柱联:“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下册第74篇)读此可以理解,以学问为不懈的追求,读书必须用心尽意,是先生始终坚持的学人品格。
学术有品格,学人有性格,故而学术研究,虽然方法多样,路径不一,却总能殊途同归,成就共识,本不可求之一律。但是,论而有据,以理服人,则是赢取共识的根本。因此,先生对于那些唯新是求而不顾论理的文章,批评严格,不留情面。在《屈原研究中之岐路》(上册第17篇)一文中,先生着重批评汤炳正《屈赋新探》第九篇《草“宪“发微》是“先预定结论,再从外围找符合意愿的无关材料相附会,作为证实预定结论之论据”,并细致地逐次批驳汤文的分析与论证,断然指出其研究方法的错误。在《琵琶女即“酒家胡”耶》(下册第45篇)一文中,先生批评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就“虾蟆陵”而引出的人物身分考证是“猜测式的判断”,细致地论析其错之所在,指出这种过度的联想,“实悖常理”。在《白居易〈长恨歌〉以形传神与“孤灯挑尽”》(下册第44篇)一文中,先生批评程千帆《古诗考索》中对“孤灯挑尽”的阐释是“读文学作品而用历史考据的功夫”,破坏了诗中的人物形象。先生与程千帆先生是好友,生前常有学术研讨的信件往来,《文史集林百一集》中就收有他们的学术通信。读这类通信,看到他们既虚心接受意见,又不轻易放弃己见,敢于批评,相互商讨,也就明白二位老人的友谊正是源于对学术的尊重。而先生自己的论述以严谨为特色,凡有问题,一定追源所出,比列异说,考订事由,析理入微,故而立论有据,令人服膺。读《〈孙叔敖传〉与〈孙叔敖碑〉》、《世所称杜牧〈清明〉诗当是南宋人伪托》、《近人编的三种〈李清照集〉》等文,其言不轻出、论而有据、事必合理、析必入情的论析风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先生之批评并非只是为了批评,而是出于他对学术的忠诚。
学术文章是学者个性的体现,自有风格。而无论风格如何,文章的写作总是为了读者的接受,因此,先生一向主张“总宜明言显说,使读者易解”(上册P446),即使是诗歌也当“文从字顺”(下册第82篇),以专攻为能的学术文章就更加要注重表述的通达。《文史说林百一集》中有相当的篇幅批评今天学者的文风,或为求出新见而搔首弄姿,或为求显个性而故作深雅。这一类文字,不是以艰涩文浅显而弄玄虚,就是词生语涩,意思艰晦。前者如发表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四期上的《理性的觉醒和悲剧的诞生》,先生读后,激起不满,于是作《一篇从题目到正文到思想到语言都令人莫名其妙的屈原论》(上册第15篇)。而对后者的批评则比较集中于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先生有六篇文章都是因读钱氏的著作而发,文风批评是其中之重。如《治学谈艺之文应力求浅显——读〈谈艺录〉补订本》(下册第91篇),先生细细引录钱氏文字,作了总计十三条批评;如《从“抟心揖志”即“专心一志”说古文今用》(下册第93篇),先生通过考证说明“抟心揖志”即“专心一志”,批评钱氏“以此嗜古好异之习来著书,播之于世,实易误人”。读这些文章,有人或许会觉得如此咬文嚼字,一丝不苟,难免过于苛刻。然而在先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超越与公正的品格正体现在这一字一句的讲究之间。他说:“论学不论人,倘亦西哲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知我罪我,其何敢辞!”(上编自序)
合上书页,遥想先生终身以读书思考为乐而年至颓龄犹日读不辍,精神鑺铄,令我肃然起敬。先生思想明澈,言辞犀利,辩驳之中,态度平和,不掩锋颖,处处透现出那种传统学人视学术为生命所具有的热情与责任感,令我十分感动。《文史说林百一集》是一部学术著作,凝结着姜书阁先生晚年的学术思考。《文史说林百一集》更是一部学人的风范之作,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人,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相信无论现实的情势如何变化,总有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散布于世上。《文史说林百一集》不仅以锋颖详实的议论吸引着学者,而且将真正的学人品格昭示于世,将真正的学术路径昭示于世,一定会得到有志于学术的人们的衷爱。
谨以此文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
2010-7-15完稿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7-2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