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策兰:一道伤口舔向高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保罗·策兰诗选》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策兰:一道伤口舔向高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保罗·策兰诗选》
凌越
2010-12-09 11:12:52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
“我自己方式的现实主义者”
这个只能结结巴巴跟随的世界,
我将成为这世上
曾经的一个过客,一个名字,
从墙上渗下来,
墙上,一道伤口舔向高处。
这首短诗是策兰遗著《雪之部》中的一首,写作时间是1968年1月23日,距离策兰1970年4月20日自溺于塞纳河尚有两年多时间。相对于策兰后期诗作普遍的晦涩难解,这首诗显得难得的清晰,整首诗很大程度上是策兰一直强调的诗观的诗意表达。策兰的写作简言之就是在“言说”和“存在”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因为对抽象的“言说”本身,策兰给予了充分重视,也因为策兰诗歌在处理现实经验方面的俭省,甚至于现实经验在他的诗中被简化到单个意象和词语的程度,策兰在世时他的诗就被经常阐释为某种“绝对隐喻”的纯诗和纯语言,甚至把他和一生致力于词语自决的马拉美相提并论。对于这样的观点,策兰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场合都不忘表明自身立场,迫不及待地与之划清界限。
策兰生前获得过两个重要文学奖项,每一次在获奖致辞时,策兰都不忘就这个问题阐释自己的立场,在1958年不来梅文学奖获奖致辞中,策兰写道:“因为诗歌不是没有时间性的,诚然,它要求成为永恒,它寻找,它穿越并把握时代———是穿越,而不是跳过。”也就是说,策兰试图从自身和时代的经验出发,去达到存在和言说完全统一之处,那样的地方显然只能在“高处”———伤口试图企及的“高处”。1960年策兰获得德语文学里最重要的毕希纳文学奖,为了写获奖致辞,策兰做了充分准备,最终将上百页的笔记荟萃为最终16页名为《子午线》的版本,策兰再一次语气坚决地表明态度:“绝对的诗歌——— 不,肯定是没有的,不可能有!”不仅断然否定绝对的诗,还把诗歌界定为“现实化的语言,是在一种完全个人化的迹象下释放出来的”。又过了两年,1962年4月24日在给少年时代的友人埃里希·艾因霍恩的信中,策兰的表白更加直白:“我从未写过一行与我的存在无关的文字,我是一个———你也看到了———现实主义者,我自己方式的现实主义者。”
对于现实主义者身份的强调,从外部即点明策兰诗歌现实经验层面的来源,而策兰身上所负载的经验又是如此黑暗和沉重,在很大程度上,策兰后来被公认为二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和他自觉地承担这些痛苦的现实经验,痛苦地穿越黑暗的时代,并最终把这些悲惨的人世经验提高到诗的高度,并留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有密切关系。他是这个黑暗时代愤怒的痛苦的然而又是结结巴巴的见证者,的确,面对这样的人世经验,谁能坦然而毫无愧疚地使用流畅华美的语言呢?策兰年少时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他的父母先后惨死于集中营,父亲不堪沉重的劳役而死,而策兰一直深爱的母亲则被纳粹枪杀;策兰在切尔诺维茨、布加勒斯特、维也纳以及巴黎的流亡生涯;诗人伊凡·戈尔遗孀从1953年开始的对他恶意诽谤的剽窃指控;策兰逐渐加重的精神分裂症等等。此外,作为一个隐蔽的“政治诗人”,策兰的视野其实比人们所能想象的要广阔得多,他在自己的写作中身体力行了“穿越时代”的承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在他的诗中留下印记,尽管是以极为隐讳的不易为人察觉的方式,这些事件包括:西班牙内战、1934年维也纳工人起义、1945年8月的广岛原子弹爆炸、越南战争、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以及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所有这些被策兰关注到的事件都和这地球上被贬抑和被侮辱者有关,用策兰自己的话———这是“被迫害者结成晚到的,不/沉默的、耀眼的联盟”。
对这些政治事件的关注,并没有使策兰成为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大声疾呼的政治诗人,因为策兰说得清楚:“我是我自己方式的现实主义者。”关键在于“我自己的方式”,这也是策兰没有被“存在”淹没的重要原因,换言之,策兰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一点也没有放松对诗歌语言本体的思考。以此为基础,我们仍然要回到形式分析,去探究策兰诗歌的哪些形式上的特点保证了策兰诗歌介入现实的独特性。
写诗就是祈祷练习
在我看来,策兰诗歌形式在三个方面有着清晰的独创性的贡献。首先策兰诗歌对于作为诗歌构件的词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然所有诗人都会为自己的诗作精心选择准确的词语,但是策兰还不止于此,他试图在一种全神贯注的静观中给词语注入某种神奇的巨大能量,在给朋友汉斯·本德尔的信中,他直承写诗就是“祈祷练习——— 用精神的感官”。1961年,为策兰青少年时代作传的作家沙尔芬,曾请策兰帮他解读那些难懂的诗歌,策兰对此的回应仅仅是:“读吧!不断地去读!意义自会显现。”策兰的回答决不是敷衍,因为就像宗教里的诵经一样,反复诵读这一外在形式有可能在某个特殊的时刻,会突然启动人们脑海深处的意义之舟,将人们带至自己都感觉惊异的顿悟状态,那时意义之门将会以自主的神秘的方式向读者打开。
策兰诗歌中也有一些他偏爱的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花、头发、雪花、杏仁、水晶等等,但是策兰并没有停留在那些意象主义者开拓的道路上,而是继续向纵深探索。策兰并不满足于传统诗歌常用的意象(词语),而是尽可能在自己的诗作中拓展诗歌词语和意象的疆界,策兰青年时代作品多借用中古德语和意第绪语,在后期则习惯在北方德语语汇中找寻更忠实的记忆之镜,所有这些陌生语汇经过策兰的“热处理”,那种自发的生僻的词源就产生作用,使得词语入诗后立即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释放出新的观念联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策兰诗作中有那么多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的专有名词。除了词语本身所携带的深远含义(通过不同语境下的引导或者通过冥想本身),策兰还经常使用复合词来持续地给词语施加压力,让一个词语在内部即产生某种扭结作用,那么这个复合词就比单纯利用意象自身的呈现更具主动地创造作者渴望的诗意。这些手法加强了策兰诗歌中单个词语可能携带的含义,让词义和诗歌都变得更丰富也更含混。这纠结在德语词根里的诗意也使策兰诗歌的翻译变得困难重重———这些富于创见的复合词,在别的语言罗嗦的解释中只能是诗意尽失。
“我要尝试让其凝结”
策兰第二个重要的个人化手法是所谓的“凝结”。策兰在各个场合一再强调自己是现实主义者的一个前因是,在他的诗中确实不太容易直观地看到现实因素的存在。策兰放弃像别的诗人那样(比如曼德尔斯塔姆)着力于现实场景的诗意描绘,如果说一般的诗人得用几行诗来描绘一个现实场景,策兰则经常用一行诗带出数起事件,有时甚至是重大的公共性事件。这样做确实很俭省,但也必然有晦涩之嫌,那根纤细的事物之线自然不时也就有被扯断之虞了。策兰曾经说过,诗歌是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之聚合体,他所指的实际是个人记忆在延伸意义上的更新,这种更新有的来源于个人经验,有的来源于阅读获得的公共经验。就以标题为《凝结》的这首短诗为例:
还有你的
伤,罗莎。
你的罗马尼亚水牛
那牛角之光
替代了星星
在沙床上方,在
振振有词,像红色
灰烬那样酷烈的
枪托里。
这首诗的核心事件是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之死,她曾经在狱中通信中描述了她在狱中看到的一头被凌虐的罗马尼亚公牛的细节,而罗莎最后也死于看守枪托的虐杀之下。在另一首诗中,策兰还描述过罗莎·卢森堡浮尸护城河的情景,可见策兰对于这位令人尊敬的同为犹太人的女革命家怀有怎样的同情。可是诗中罗莎这个含糊的名字,正是聚合“所有年期记忆”的事物之线,因为这里的罗莎也可以暗指卡夫卡小说《乡村医生》中的那名女仆,这个成为残忍仆从牺牲品的姑娘也叫罗莎,此外,1945年前后,策兰在布加勒斯特曾和一位名叫罗莎·莱博维奇的姑娘关系甚密。有关这首诗的最明确说法来自于策兰给自己布加勒斯特时代的密友所罗门的一封信中:“在诗集《换气》第79页,罗莎·卢森堡透过监狱栏杆所看到的罗马尼亚水牛和卡夫卡《乡村医生》中的句子汇聚到一起,和罗莎这个名字汇聚到一起。我要让其凝结,我要尝试让其凝结。”策兰利用这种手法,常在一定的语境中记录下确实的生平经历,文字却又超出纯传记式记载,曾经的经历被改写成谜样的、只能被“远远”解读的文字。这种手法在使用较少的词语材料创造更深远宏大的背景时确实效果显著。
以自身苦难烛照整个西方
策兰第三个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句子语义的断裂。如果策兰对于单个词语都以祈祷的态度进行美学观照,这种殚精竭虑的写作方式,也必然会体现在策兰诗作独特的造句方式上。策兰的诗句一般很短,有时候一个完整的长句子,策兰也要将其排成数行,以使每一行诗都只有几个词语,这样做的好处是长句子里的每一个词语都可以在诗行中被充分凸显,词语因而免于在拥挤的单行排列的长句中被忽略,如此安排的每一个词和意象都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能量。有时候策兰对于单行诗句的加工保持在诗句之内,他不再用分行的形式外在地使诗句的语义发生断裂,而是通过使用标点符号的间隔,在一行诗句内部造成人为的停顿,而且被标点隔开的每一个词组之间的排列往往也是出人意料或者是有意制造出理解上的障碍或壕沟,从而使每一行诗内部都产生理解的歧义或者更多的可能性。但所有的技法都是一种双刃剑,这种语句断裂在增加诗句含义或丰富诗歌的节奏方面也许很有效,但它也是以牺牲诗句本身的自然和流畅为代价的。
不管怎么说,这三种技法的普遍使用,使策兰的诗歌风格得以凸显,也使策兰免于淹没在他所处的黑暗时代肮脏的河水里,就算策兰明确打算“穿越”自己的时代,他也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带着他破碎的诗句所携带的形而上意旨独自以肉身穿越他所经历的巨大苦难。在这一过程中,策兰的肉身难免被击穿以至于千疮百孔,而苦难和纯哲学思辨两者却互为镜鉴相得益彰(尽管是以残酷的方式达致),正如那首《这个只能结结巴巴跟随的世界》结尾所言:一道伤口舔向高处。这种向上的维度,也使策兰诗中之伤最终摆脱了个人的苦难,上升为二战之伤、大屠杀之伤。在此意义上,策兰和贝克特一起被誉为典型的战后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20世纪中叶最重要的欧洲诗人,很难想象他能避开那些残酷的历史和事件,而策兰恰恰以自身的苦难烛照了整个西方的苦难,他因此将会被永远铭记。他的诗最终没有辜负他自己的祈愿。(注:本文所引用策兰诗句皆出自孟明译本。)来源:《南方都市报》
《
保罗·策兰诗选
》,(法)保罗·策兰著,
孟明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68.00元。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流淌在每个人生命中是时间——《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郎净) (2010.11.19 10:54:3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春教材(图书)印制工作会议召开 (2010.11.19 8:33:48)
特殊的西方文化中心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统治史》 (2010.11.11 9:32:10)
读杜威,想胡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杜威全集》 (2010.11.11 9:17:5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备考指南(高一、高二版)》 (2010.11.10 14:4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杜威全集》主编刘放桐教授 (2010.11.02 12:33:5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夫妻关系中的九根毒刺》 (2010.10.25 16:47:45)
一个中国画家眼中的欧洲——《灵感:酷隆司堡—一个中国画家的旅行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25 15:53:00)
《灵感:酷隆司堡—一个中国画家的旅行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22 9:56:38)
也是人性的镜子——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迟到的忏悔》 (2010.10.20 14:31:04)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