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策划由来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策划由来
高文
2002-11-14 11:13:33 来源:
众所周知,在19世纪末以前,心理一直是哲学和神学的研究领地。可以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实验室在莱比锡的建立是人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当时,威廉·冯特和他的同事们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作为对内省法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心理的科学研究必须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学派终于在20世纪诞生了。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推动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驱动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世纪之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假设在心理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行为主义者成功地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所有学习都被简化为一种源自鸽子和老鼠的心理实验模式。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效果律”。行为主义者还进一步指出,得到“强化”的反应将会重复出现,在强化学说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教育而言,这种学习理论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即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反应或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的原因上。强化促进人们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但却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略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这种逻辑能力能使人从不充分的反应中找出答案。因此,训练虽然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但却遗忘了反应主体对未来意外事件的理解力。
期间,行为主义学习观虽曾受到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挑战,然而,终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能得到广泛的接受。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创建和新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运用,才使科学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功能进行严肃的研究,并提出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
随着对行为主义反思的增强,从上世纪60年代起,社会科学开始摆脱行为主义价值观的束缚,而返回早期问题定位的研究传统。大量研究方法得到发展(其中包括对严格的质性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中,回溯到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的线索又重新凸显出来。在教育中,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并提供了关注导致理解的解释过程的新的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
在进入80年代以后,作为认知科学“长期战略”的两大目标受到了质疑,因为这两大目标均定位于“还原说”:其一将人类复杂的行为同基本的信息加工及其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基质时,试图表明人类思维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学。为此,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作为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该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更多地关注环境对于智能的影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这表明认知科学家正试图努力突破信息加工理论的局限,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智能系统内部复杂的信息加工和符号处理的影响并力求将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有关人的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观点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的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今天已经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脑科学有关人的高级认知机制研究成果的呈现,随着基于知识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显然,目前在学术界方兴未艾的情境化运动具有极其广泛的研究基础,它已经跨越局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而朝着跨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研究的方向和推动不同研究领域人员的对话与互动的目标前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90年代中期起,具备了使用互联网的条件后,我们有可能浸润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内容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世界中。我们从原有的知识出发,依据对反映学习研究的各种新成果、新动向的直觉,并借助于真实的与虚拟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迅速地捕捉着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国际动向与不断涌现出来的原创观点。
理解人的心理,理解基于心理的思维和学习,是20世纪以来学者们代代相继致力于探求的深奥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的10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已经进入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
为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为让更多人参与讨论、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为有可能与更多的人互动,搭建交流与协商的平台,这是我们策划出版《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的真实意图。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套有关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的专题译丛。《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专题译丛共包括七本著作,它们分别是:
1、《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国家学术出版社,1999年版。
2、《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莱斯利·P·斯特弗和杰里·盖尔主编,LEA出版社,1995年版。
3、《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D·H·乔纳森和S·M·兰德主编,LEA出版社,2000年版。
4、《
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
》,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LEA出版社,1997年版。
5、《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J·莱夫和E·温格著,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R·N·凯恩,G·凯恩著,ASCD出版,1991年版。
7、《学习与知识》,R·麦克考明克和C·帕依科特主编,PCP和开放大学联合出版,1999年版。
其中前4本已经面世。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1.1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