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走出流俗——读《科技属于人民》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出流俗——读《科技属于人民》
2002-11-28 09:56:21  来源:  
 
在关于全球化问题的林林总总的著作中,新近问世的《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唐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因为它选择全球化与科技这样的视角,而是因为它出自中国学者之手。
关于科技如何伟大神奇、如何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点之类的话语,读者已经听得太多。但是一般读者很少深究,流行舆论中的科技,到底指何而言。本书开宗明义提出的问题,就令人耳目一新:不能把“科技”仅仅归结到技术的甚至应用技术的层次,也不能把它理解为只是“科学的”技术。
离开自然科学总体的任何技术都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在研究全球化问题、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时候,回避从社会关系中观察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抹煞和降低社会科学的地位,就难免会在浅薄和鼠目寸光中周旋,越来越远地离开真理。好在西方也已经有学者指出,人类正在因为轻视社会科学而受到惩罚。
该书从全球化的进程及其复杂联系中分析科技问题,旁征博引、文笔流畅、视野广阔自不待言,其方法论的优点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这不是一都诠释某种既成概念、用概念排比和连缀起来的著作,而是面对现实和严肃分析当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作。在这里,事实不是被用来证明既成概念的附属物,而正是作者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读者在这里感兴趣的,也许不是书中的判断和结论,而是它所提供的活生生的历史联系、丰富的事实和存在于这些事实之间的客观规律。读者也许并不赞同它的某些观点——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想要逐条驳倒它的论据,我想会相当困难。
在严格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人道主义精神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在作者看来,任何技术、发明、机器,包括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都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结果,都是人在劳动中脑和手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别是手的延长,都带有工具的性质。技术具有减轻人的劳动和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无穷无尽。任何技术、发明、工具的作用范围,都是有限的、相对的,一方面,不可能离开支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不可能完全代替和取消劳动,以至于被说成神奇到仿佛可以左右人类的未来。因此“从根本上说,是人掌握技术而不是技术掌握人,是技术属于人而不是人从属于技术。”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最近十多年长足的、突破性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广泛领域的积极作用,导致出现一种把技术、特别是应用技术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割裂和孤立出来,漫无边际地颂扬技术万能的技术拜物教或者技术至上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潮的政治原动力和后果,不过是通过神化技术面神化技术的占有者,贬低劳动和劳动者。
在一个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和展示出人类未来的辉煌,而贫富两极分化又在全球范围日益广泛、日益深刻的时代,这种思潮的使命,就是维护不合理的世界秩序。
书中援引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话说:普及因特网是避免新经济时代两极分化的有效手段。一位美国教授也说:通过因特网,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资本家。残酷的现实是,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占世界人口20%的富有者占有世界产品的份额,从60%上升到80%。西方人每年用于化妆品的开支为80亿美元:这正好是解决世界贫困人口基本教育的费用。人类能够向宇宙和无限的微观世界进军,同时却有10亿文盲,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子入睡。
不合理的世界秩序阻碍着人类社会,也阻碍着科技的进步,即便就科技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说,也越来越显示出冲破这种秩序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客观趋势。
作者的结论是雄辩的和富有历史感的: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成就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促进经济的普遍发展与人类的共同富裕,和保证人类绝大多数的民主权利、保证他们以平等的关系自觉地参与历史的创造并在这种进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只有在为人民所掌握并被用于实现人民的利益时,才真正获得革命的力量这样一种品质。在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而且对于这种革命力量的评价和肯定,无论高到怎样的程度都不会过分”。
该书的弱点主要在两个方面:关于技术特别是当代技术的社会层面或者说技术同社会的关系的分析,因为是一个研究工作的新角度,恰恰需要再丰满和再细致一些;作者是中国学者,其分析就全球范围来说是开阔的,却没有能够密切地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但是,无论在全球化问题或是在全球化中的科技问题上,《科技属于人民》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更高水平的著作出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2.11.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