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享受接触不同、怪异的艺术家——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作者莎拉•桑顿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享受接触不同、怪异的艺术家——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作者莎拉•桑顿
2011-06-09 09:21:0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光明网记者产婉玲:
艺术市场近些年来趋于蓬勃发展的势头。随着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在某些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奢侈商品和工作描述,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它成为了宗教的替代品。莎拉•桑顿女士作为作家、社会学家,她早期的作品主要围绕亚文化、媒介和文化传承,近作则聚焦于艺术世界和艺术市场。记者就她的新作《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对其进行了采访。
莎拉•桑顿(Sarah Thornton)是一位作家、社会学家,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康哥迪亚大学取得艺术史专业的硕士学位,于格拉斯哥的斯特赖斯克莱德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她是苏赛克斯大学的全职讲师,后在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做访问学者。她早期的作品主要围绕亚文化、媒介和文化传承,近作则聚焦于艺术世界和艺术市场。
不理会“规则”更关注艺术品周围的人
记者:您在书中写到采访了250个人,您认为他们的共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莎拉•桑顿:在西方世界有很多人起着不同的作用,将艺术品带给公众,有很多艺术家是很杰出的,但却没什么观众,也不为人所知。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品交易商、收藏家、评论家包括拍卖行的人员都成为他们的协助者,将其带入一个更广泛的公众的视野里去。在艺术品的世界里有个规则,人们只应关注作品本身,但我作为一个艺术社会学家或者研究艺术领域的社会学家,所以没有理会规则,而是更多是了解围绕艺术品周围的人的情况。我认为在围绕一件艺术品和一位艺术名人,有很多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驱动因素,最终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作品。说了前面这么多,并不是说否认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作品本身的水平也很重要,只不过艺术品自己没有腿所以不会走进博物馆。可以说艺术史是我的初恋,但我也接受了社会学的调研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训练。希望用社会学中学到技巧和方法来分析最初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现象。
记者:采访了这么多人,被采访者都愿意接受采访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
莎拉•桑顿:当成为一个研究艺术史的社会学家的时候,我学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有耐心而不急于求成地接近采访者。这个被称为滚雪球效应,就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一定程度时,达到可以实现的社会群体的规模为止。在我所研究的领域,有个“价值中立”的原则,所以对这些采访者我会很中立不作评价,会公平客观地来采访,因为采访者中有些彼此是不喜欢对方甚至是处于敌对状态的,这是在这一行研究中有历史的一个重要传统。如果我特别希望在书中表达观点时,一般会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但多数情况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评价。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最欣赏和享受的就是采访者各种怪异的情况。换言之我很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和个性,这样可以使我的书更具可读性。当然我希望在原著中能展现出这种形形色色人性的一面。
莎拉•桑顿(Sarah Thornton)是苏赛克斯大学的全职讲师,后在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做访问学者。她早期的作品主要围绕亚文化、媒介和文化传承,近作则聚焦于艺术世界和艺术市场。
享受艺术家和作家双重角色
记者:您是如何关注艺术品的“价值中立”原则的?
莎拉•桑顿:不确定在中国是否这样,但是在最早准备有关书的研究时,我就发现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如伦敦、纽约、柏林等交易活跃地区的艺术群体当中,自己问的关于与人有关的社会学问题是不受欢迎的。但是由于在之前研究博士论文时,研究对象是英国的青年文化和舞蹈俱乐部现象,我已经习惯了提问不受欢迎问题的状态。在中国我觉得有可能排除这些问题,西方有些是属于禁忌的话题,在中国可能不会在意,因为中国的文化注重关系文化、注重交往,而西方关注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倾向于隔离;而我所做的将这些艺术家重新组织起来,以某种关系和方式联系到一起。
记者:您是喜欢自己的作家角色还是艺术家角色?
莎拉•桑顿:两者兼具。其实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角色,例如艺术评论家的角色,但我不会去评论也不会对作品本身说好说歹,如果加以评论是与我的原则相违背的。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研究者、学者、作者这几个角色都有。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本身也是很活跃的,对我而言就像写博士论文一样;而写作是我很享受的一个过程。我在大学是个全职工作的学者,我非常喜欢教学,但却不太喜欢学术圈里的风气,你要说很多听上去很高雅的学术词汇,显得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我不太喜欢。我更希望我所写的东西有更广泛的读者。对我而言两种角色我都有。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是给公众提供学习和教育的一本书,但又不像学校里一样枯燥。
艺术品受关注“冷热不均”是全球现象
记者:艺术品市场越来越热,但艺术品受关注的程度不同冷热不均的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莎拉•桑顿:这是个全球现象,在世界上的艺术家很多但是受到关注的人很少,所以当艺术家是个很困难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是艺术家获得关注的不同的方式。那么现在世界上包括在中国的情形越来越好转,有可参照的标准使得更多的艺术品被公众所熟知。
而如何判断艺术品成功或成为热点的标准,可从四个方面来看:艺术家本人是否毕业于名校,例如毕业于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人,大家对他的认可度会高一些。作品在哪些艺术展览馆展示,比如在某些著名的展览馆展示过这就对艺术家的成名有很大的推动力。获奖情况,评论家的评论,例如:不同角色的人在圈子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给艺术圈子做了不同的贡献;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对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会达到一个普遍的共识。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的作用,如果标价很高卖的很好,大家也会认为这个艺术品是有相应的价值的。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这些方面的现象是最感兴趣的。
记者:您对中国的艺术品了解么,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
莎拉•桑顿:很难评论,这个跟我的研究有点违背,不能自己做出评论;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的,但我也只是刚刚研究中国的艺术品。在北京我认为有很多有趣的艺术家,就像前几天去宋庄与很多艺术家见面,晚上在农家小院吃晚饭喝度数很高的酒。觉得中国的艺术内涵很丰富所以不可能从中抽取一个作品或艺术家说有多好,因为他们所展现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
记者:您在调研之前和调研之后对艺术品是不是有不同的认识?
莎拉•桑顿:这是个很难的问题,此次进行的研究不同于理科的在实验室的研究,类似戴着手套进行很客观的研究。我们管这种叫为参与式的观察者,这种进入式的观察已经将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很难保持一个纪录,来说明我之前是如何,研究之后又是如何。现在我是《经济学家》这本杂志的首席当代艺术评论员,那么至少一个改变,就是通过这些研究后我的专业水平和素养都有所提高。在写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仍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两个方面能有进一步的研究: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艺术家。所以下本书研究的主题是研究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向世界展现他们还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艺术家这个群体。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北京遇见的艺术家都抽古巴雪茄,在美国从未遇过这样的艺术家。
记者:西方的艺术世界空前繁荣十年,这其中是否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规律是否适合中国?中国,也在进入一个繁荣期,比如山东省,去年一年就有2亿的资金用来资助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这个繁荣期会有多久?能谈谈您的看法么。
莎拉•桑顿:作为作者和研究者,我很幸运地赶上了西方艺术品繁荣的这个阶段。开始研究这本书是在2003年,撰写第一章“拍卖”是2004年,写完第七章是2007年;这时期艺术品世界一直在繁荣但泡沫没有破裂,这样我写这本书的社会经济背景没有一个大的改变,如果突然改变对写这本书情形来说就比较复杂了。在此书出版前后整个西方艺术世界的情况也有变化:比如说拍卖行2009年非常萧条,2010年就卖的很好而2011年就有好几次破纪录的拍卖,今年交易商不太担心东西卖不出去或挣不了钱。但其中也有不变的规律性的东西: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和观念没有变化;在市场好的时候,反而特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正的东西。对于中国的市场,我也在刚刚开始接触,关于你提到的山东省这样的例子,我很有兴趣接下来能够多了解这样的信息。
艺术市场就是一个大泡泡浴缸
记者:艺术品市场的泡沫现象,您是如何认识的?
桑顿:我觉得整个艺术世界就像一个大泡泡,大家在洗泡泡浴。里面有很多的泡泡,对于这个,我倒不是太担心,因为一个泡泡破了,另一个泡泡又会出来。
50年前,当代艺术只在纽约等大城市可以看见,现在全世界的各大都市都很流行。当代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年轻一代更趋向喜欢当代艺术。在英国,当代艺术馆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景点,据说在北京(不知是否准确),798的受欢迎程度也排到了第三。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创建了一个当代艺术馆,以示它的当代国际都市的形象。媒体可能倾向于贬低阿布扎比,因为这是一个靠石油堆积的暴富的国家。但我觉得它作为一个连接中东世界的桥梁,当代艺术可以对抗伊斯兰教中不合理的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创造性,而当代艺术就是创造性的一个极端象征。可以不夸张的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结语:《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已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巴西、日本、香港出版,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兰语、韩语版本即将问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在下月推出其中文简体版。在书中,作者莎拉•桑顿女士耗时五年概括了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用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艺术世界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以及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新趋势。这本书或将改变你对当代文化艺术界的认识。(本文主要源于光明网文化频道)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5月30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超越文化,建设文明——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书人站起来》 (2011.06.09 9:08:2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必胜战役——打赢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那几仗(沃顿商学院图书)》 (2011.05.27 14:37:35)
国际税收(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25 10:43:25)
换个角度当领导《追随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24 10:28: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中国管理案例库)》 (2011.05.19 14:29:17)
一口气“读不完”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18 16:25:3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二版)》 (2011.05.17 15:34:02)
坚守媒体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分东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13 11:30:31)
时代呼唤勇于探索的大学校长《大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13 11:08:21)
群众情绪是领导干部工作的晴雨表 《务实求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11 10:06:05)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