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译著《九人》的译者何帆法官,于2011年8月20日携其最新译作《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一书于上海书展与广大读者见面。在此次读者见面会上,何帆法官回顾了美国政治、司法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历程,表示我们要历史地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政治、司法文化,避免选择性的宣扬和了解美国司法文化,并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问题。 何帆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途径的扩展,公众对国内外司法、政治事件日益关注。而这种关注背后存在着诸多误区,对于 “言论自由”的理解尤其如此。他认为,“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存在一定限制的自由,这种限制在美国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其对象和标准也是不同的,而所谓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美国在数百年间,对这种标准的寻求也是一直在进行的。为此,何帆法官援引了《群众杂志》诉帕滕案、惠特尼诉加州案等美国经典案例,来说明美国法官对民众批评官员的态度是如何从绝对的禁止,发展到认可“批评政府就是公众讨论公众事务的一种方式”,但也始终保持着一个底线——不能是直接煽动性的,不能直接挑起一种危险。 在阐述中,何帆法官着重强调了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里程碑式”的案件——《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 何帆认为,该案所引发的争议和问题,不仅在当时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当今中国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而时常为中国的“跨省追捕”行为、官员“诽谤之诉”而困惑的他,正是在重温这场经典诉讼的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因此花了一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引入国内,并且拟定了一个更加符合国情的书名《批评官员的尺度》。 进而提到,批评官员是一种健康的倾向。这不是鼓动大家去批评,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批评的声音,全是赞美,反而是可怕的。何帆说,一个社会对批评之声有多大的容忍限度,往往标志着这个社会有多高的民主程度。但是,对官员的批评也是有法律底线和尺度的,这种底线包括了不能直接煽动引起现实危险,也包括不能蓄意造假或者罔顾真相,越过这些底线的言论,就不再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而触及违法。 在此次读者见面会上,何帆法官还就美国最高法院中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何谓自由(“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为正确”的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等问题为在场读者进行了解读。 活动最后,何帆法官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读者提出的英国政府面对骚乱的应对措施、司法解释与立法的关系等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何帆法官表示,希望通过他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及其背后司法文化的介绍,能引起广大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只有这样,在遇到和回望中国出现的类似事件时,才能用更多角度来看待和评价它,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