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哲学家的另一副面孔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岳霖回忆录》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哲学家的另一副面孔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岳霖回忆录》
陈华文
2011-10-18 10:08:4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8 
 

  《金岳霖回忆录金岳霖著,刘培育 整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上世纪80年代初,87岁高龄的金岳霖先生,在人生最后的三年撰写个人回忆录。他每天回忆起什么就写什么,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断断续续写了100个片段。这些回忆涉及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交往的诸多名流等方面的内容。经刘培育精心整理、重新编排的《金岳霖回忆录》,首次和广大读者见面。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认识论。

  《金岳霖回忆录》重点叙述了金岳霖学术生涯以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让人近距离地感受到一位大师的人生,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书中写到,《论道》和《知识论》都是金岳霖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当年,金岳霖随清华的师生从北京到湖南,再从湖南到云南。他的《知识论》从云南写到四川,又从四川写到云南,一部六七十万字的书稿终于完成。《金岳霖回忆录》当中写道,那时候在昆明常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来轰炸,一次空袭警报又响了,他只好带着书稿跑到山上,为了保护书稿,他就坐在稿纸上。那一次轰炸的时间长,解除警报时,天也快黑了,他站起来就走,稿子就丢到山上了。等他想起来回去找时,书稿已经失踪了。一部花了几年心血写出来的稿子,一下子就没了,那种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犹豫,开始重写。所谓重写,就是从头到尾写新的。金岳霖又花了几年的功夫,终于在1948年12月写成,但这部关于知识论的巨著直到1983年即他逝世前一年才正式出版。

  在《金岳霖回忆录》中,还可以看到他一生天真浪漫,率性而行,他总是按自己的志趣去生活,去做事,从不为名利所累。金岳霖不愿做行政工作,怕与人打交道。初到清华,创办哲学系,他做第一任系主任,不久冯友兰到了清华,他就立即请冯友兰做了系主任。解放初期,让他当清华文学院院长,他也基本上是无为而治。

  金岳霖一生都和朋友在一起。1911年, 16岁的他离开长沙到北平清华学堂读书。当时他的六哥也在北平读书,对他常有关照。1913年夏,六哥因溺水而死。事实上,从这一年起,他“已经是独立于封建家庭的人了”。金岳霖脱离了亲戚的生活,也没有自己的家庭,便完全“进入了朋友的生活”。 他的朋友很多,当然学界的朋友居多,如胡适、张奚若、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钱端升、陈岱孙、周培源、邓叔存、陶孟、费正清等等。抗战前,每到星期六下午,他的客厅里就满座高朋,高谈阔论,成为当时北平一处有名的知识沙龙。


  金岳霖曾说过他一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不等于对政治没有见解。他曾在许多公开发表的宣言中签名,对学生运动,他也和多数大学教授一样,有自己一贯的看法。金岳霖早年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殷海光曾这样描述:“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碰见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这对我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决定作用了。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来源于信息时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