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维护公众和媒体言论自由 标志性案件一战 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维护公众和媒体言论自由 标志性案件一战 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黄涓
2011-11-16 09:31:51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好看而具启发性的法律书不多,能将法律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作者更少。《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就是一本将法律故事讲得具可读性的特别的书。英文原著在美国销售40余万册。

  本书作者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为美国著名司法记者和畅销书作者,被纽约出版界公认为“讲法律故事的高手”,他以司法为题材的著作在美国广受欢迎,曾经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他也曾在哈佛大学执教,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值得一提的是,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

  本书中文版译者何帆为中国最高法院法官,他的另外一本译著《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法律图书之一,著作《大法官说了算》也是法律畅销图书,拥有很高的媒体关注和人气。

公共议题有权受宪法保护

  《批判官员的尺度》说的是美国的司法故事。全书以“《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这个著名案件做为引子,通过这个案件探讨了200年来美国言论自由司法史。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件发生于1960年,简单的说,整个案件是这样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描述了美国南部地区,包括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存在种族歧视现象。广告刊登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结果陪审团在初审中只用了2小时20分钟就得出结论,判定《纽约时报》败诉,且陪审团判了《纽约时报》50万美元的巨额赔偿。

  《纽约时报》上诉到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时,法院依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诽谤言论”,认定广告“指涉且关系到”沙利文局长,且诽谤成立,《纽约时报》依旧被判败诉。

  当时正面临着业务亏损、内部罢工等各种危机的《纽约时报》,如果支付出50万的赔偿金,意味着这家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报纸就得面临关门的命运。在几近焦头烂额的处境之下,《纽约时报》在二审失利后,仍想努力挽回局面,将案子送到联邦最高法院上诉。

  庆幸的是,“《纽约时报》诉沙利文”在最高法院峰回路转,九位大法官“一致裁决,撤销裁判”。案件从开庭到宣判,前后只用了两个月零三天,大法官如此做,作者认为,“显然是为了打破成规”。这个案件的主笔者布伦南大法官写下的判决意见,被认为是“当代法院鲜有作为之事:以全新视觉审视法庭”。布伦南大法官对“沙利文”案件的结论是:“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限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在此背景下,我们考虑了相关问题。本案中的这则广告,抗议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公共议题,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

  布伦南大法官并说:“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最高法院也认为,“言论自由应容忍错误存在,甚或是一些严重错误”。“因为人们有时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对政府提出批评。因此,为了防止人们自我审查,必须允许他们存在‘犯错的空间’。”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也涉及了不少法律争议,例如对某一政府部门的批评,是否“指涉且关系到”主管该部门的官员?相关官员能否以个人名义,提起诽谤之诉?对于这类诉讼,法院是否应作为一般侵权案件裁判?媒体行使监督权、批评权时,如果掺杂了不实报道,应如何承担责任?

  在这个案件的当事人中,有不少人是作者安东尼·刘易斯的好友,书中许多素材都来自作者与他们的通信、访谈。而与本案判决有关的第一手材料,则由判决意见主笔者威廉·布伦南大法官亲自提供。

本书串接起 美国言论自由的历史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件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维护公众和媒体言论自由的标志性及里程碑案件。这一案件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本书并非仅是讲述“《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毕竟在法律与新闻史上,这是个相当家喻户晓的案子,单只是谈这个案子不足以构成本书的卖点。安东尼·刘易斯毕竟是法律故事的优秀写手,本书最大看点和可读性,是作者借《纽约时报》与沙利文案”为引子,毫不枯燥地引領读者走一趟美国所走过的言论自由之路。

本书共20章,作者一开始是娓娓讲述《纽约时报》如何在阿拉巴马州各级法院做困兽之斗,以及在阿拉巴马州败诉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平铺直述,而是夹叙夹评,从《纽约时报》被起诉开始,叙述它一路一艰辛地进行上诉和反击。有些读者读起来或许会觉得被“吊足了胃口”,作者在叙述中甚至将读者拉到到了100多年前的美国司法。

  本书也讲述此案的发生过程及各方反应,作者并深刻交代了沙利文案的社会背景,也即美国种族隔离的历史由来。作者在阐述了自由的含义、美国言论及出版自由的百年曲折历史后,才又回到了沙利文案,并用了不少篇幅,生动地讲述了律师们的据理力争,最高法院内部的抉择及《纽约时报》胜诉的过程。书中也将历次的庭审做了一部分的对话摘录。

  本书非常难得的一点,正如何帆在译者序中所说,本书“以‘《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为叙事主线,串接起美国言论自由的历史,涵盖了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两次世界大战、民权运动、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书中既描述了美国建国之初的残酷党争,又涉及最高法院的人事变迁与判决内幕,完美刻画了美国法政人物群像。这其中,既有霍姆斯、布兰代斯、沃伦、布伦南、布莱克等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有汉德、格法因等下级法院法官,还包括韦克斯勒、查菲、米克尔约翰、比克尔等著名律师和学者。”

  何帆也认为,尽管刘易斯本人就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但难能可贵的是,刘易斯“ 没有简单站在媒体立场上, 在本书中渲染绝对的新闻自由”。(来源:联合早报网)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1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世训》序——陈来  (2011.11.15 9:42:13)
  • 意识重叠处,即是智慧生长处《德育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15 9:23:53)
  • 《燕园草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10 13:19:53)
  • 携梦打马入红尘的“移民”诗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衣锦夜行》 (2011.11.08 9:01:23)
  • 对诗化哲学的探赜《今昔纵横谈 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07 14:30:48)
  • 向稻盛和夫学什么? 《大道至简:全球顶级CEO商道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0.31 8:47:01)
  • “玩”出来的畅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别告诉我你懂PPT》背后的故事 (2011.10.28 9:34:41)
  • 让经营管理变得简单起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道至简:全球顶级CEO商道智慧》 (2011.10.24 10:21:48)
  •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岳霖回忆录》:金岳霖的师友们  (2011.10.20 9:03:43)
  • 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们的青春》 (2011.10.20 8:53:17)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