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能力或者素质的培养,都是锦上添花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能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能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能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麦道卫来北京讲课的时候,每场都是爆满,会上有一个家长提出一个问题:“我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可是又担心会耽误他的功课,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请问我该怎么办?”麦道卫说:“我不了解你们的国情,不好惘然评判,只是提醒你一点,‘请想清楚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希望他名校毕业还是健康幸福?’” 为了高考,为了在将来狭路相逢时取胜,这些孩子从小丢弃了所有爱好和快乐,只为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而残酷的就业危机又告诉他们,社会还将考很多学校从来不考不学的内容,而这些考试内容才真正决定他们的命运,到那时候他们考不好,通不过怎么办?更不要说将来的婚姻和人生,又会考多少、他们从小一根筋地只顾学习所谓知识,而从来没有学过和想过这些问题:那时候他们考砸了,谁来救他们? 这是几乎每个迷茫中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找的答案,韩寒和李想似乎是很酷的榜样,可是他们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许多教育专家开始著书立说,提醒家长,回归教育的本质,但是家长们害怕尝试。因为,他们只有看到每天孩子乖乖地在做作业,考试排班里前几名才心里才踏实。如果别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只有自己的孩子在“玩”,家长们心里会非常慌乱。 所以,起初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我避之唯恐不及,以为又是一个如何从胎教时就抓紧训练的常春藤“英才”。后来由于种种缘故,我深入了解于智博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榜样,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榜样。他是一个典型的放养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多见,但确实太有启发性了。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 》,作者:沈辛、周奕,清华大学出版社,定价:30.00元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