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东园载酒西园醉 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建邺《物理学之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东园载酒西园醉 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建邺《物理学之美》
彭永东
2011-12-12 09:16:42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美是一个很潮的话题。国内读者最熟悉的谈物理学美的论著,大概是钱德拉塞卡的《真与美》,该书由杨建邺先生译为中文,定名为《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在科学界、艺术界都有很大影响;然后就是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流传甚广的演讲稿——《美与物理学》。而摆在我眼前的杨建邺先生的新作《物理学之美》,如其序言所述,目的是邀请读者“共享科学的情与趣,共赏科学的妙与美”,这令我好奇,也有点担心:对科学美的认识和接受,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普通民众或物理学爱好者能够理解这种美吗?

    我认真翻读杨先生的作品,先是惊讶而后是叹服:作者从物理学史中的案例入手,融入美学探讨,案例讲述和美学讨论丝丝入扣,非常巧妙地呈现了物理学的美学内涵。

    具体来看作者选取的9个典型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开普勒的和谐宇宙”,第二个案例是“牛顿的引力理论”,从第一个案例到第二个案例,走过了从实验观测(第谷)——唯象理论(开普勒)——理论构架(牛顿)三个阶段(这是借用了杨振宁先生论述的物理学三领域的概念)。第三个案例讲的是热力学二定律的研究和论证过程,同样从实验观测——唯象理论——理论构架这三个阶段展开分析。第四个案例是麦克斯韦方程组,这是麦克斯韦在众多实验和唯象理论的基础上,为了使四个数学方程更加对称,从审美观念出发大胆构架出的理论体系。至此,经典物理学框架完成!从这4个案例分析中我们品读出物理学美学的多个方面:

    一、科学美与自然美之间的交融一体。“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庞卡莱)科学美虽然与真更类近,但大家“都不会因为懂得了美丽的彩虹是因为光的散射定律,而失去了对蔚蓝色天空和紫红色落日的感动”(玻尔兹曼)。这才有开普勒追逐天体的音乐,探寻六大行星的轨道比例,尽管这种努力现在看似荒唐,但爱因斯坦指出,在没有确信自然界是受规律的支配的情形下,开普勒的这种勇气实在可嘉。何况,用具体数字关系来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本身就是一大创举,沿着这条路,开普勒最终才得到不朽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二、美学观念与自然哲学的成熟与形成传统,往往会阻碍新的发现。我们看到:由对圆形轨道的信仰到椭圆轨道的正确假设,开普勒也走得很痛苦和艰难;牛顿《原理》中还固执地用几何语言和几何图形表述和论证命题;迈耶和亥姆霍兹真知灼见的论文频频遭拒……作者指出,“美感和任何智力成果一样,当它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就会成为传统;在科学继续向前发展时,会妨碍人们接受新的美学感受和新的知识”。这一点,笔者以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记得《美与科学革命》(麦卡里斯特著,李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里也曾论及:科学革命不过就是与审美传统的决裂;而审美趣味只不过代表了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如果这样,物理学的审美有什么意义?

    杨建邺先生颇有深意地指出:审美习惯形成后容易被科学家用在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有时是对的,而有时会出错,很多物理学家如泡利和狄拉克正因如此而不时受益或者受挫。当然要理解这一点恐怕还要把本书的另外5个案例读完。一些审美原则,如对称性、简单性原则,在多数情况下仍然适用,尽管在某些方面是被错误地理解和坚持着。对于这一点,作者没有作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一些史实摆出来,交由读者自己评判和思考。我以为这样做是明智的。

    三、科学家的心性和艺术家一样,对美的感悟和体会是相通的。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C.B.Ковалевская,1850-1891)说得好:“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位数学家。”这句话同样可用在包括物理学家的其他科学家身上,因为“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它们的心灵之中”(休谟)。我们从书中可以体会到,玻尔兹曼、法拉第、麦克斯韦等,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物理学家。

    前四章关于经典物理学的章节,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物理发展史画卷。而随着该书的进一步展开,我们对物理学之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过程中,审美判据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从关于对称性的思考出发,爱因斯坦确立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对称性,这种大自然中优美的存在,在物理学中被赋予更深刻的美学内涵。时隔未久,爱因斯坦又发现狭义相对论存在“一个固有的认识论上的缺点”,即与牛顿力学一样,都将惯性参照系放在一个特殊优越的地位上,他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内在的不对称性”的表现。经过苦苦思索,爱因斯坦迎来了他“一生最愉快的思想”——等效性原理。他把相对论扩展到加速参照系中,从而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作者谈论物理学之美的最大凭借也在此显露出来。他认为:“爱因斯坦利用对称性支配理论结构设计,是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他进而指出:“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入和成功,科学家们对科学理论中的审美判断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认识到在远离人们经验领域的宇观物理学和微观物理学里,少了审美判断几乎是寸步难行,审美判断和实验检验逐渐成为发现真理、探索真理途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科学方法。”

    其后作者所举4个案例更为精彩。它们是海森堡发现矩阵力学,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论研究微观领域的模式;令人心驰神往的狄拉克和比他本人还聪明的狄拉克方程;θ-τ之谜——宇称守恒坍塌记;规范场的故事。

    掩卷静思,尚有两点存疑:一、物理学美和数学美是什么关系?物理定律最终基本上都需要数学表述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数学发展之于物理学的先驱性和预见性,数学家对物理学概念的本质更易理解和接受,这些有趣的事实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二、在物理学中,科学审美的非理性形象就此消解了吗?笔者更倾向答案是否定的。牛顿和贝多芬的传记作者J.W.N.沙利文曾大胆地说:“科学理论的辩护要从它美学价值上去寻找,科学方法的辩护要借助它的美学价值去获得……所以我们看到指引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那么,就冲动吧,如果没有你们的冲动,物理学世界怎会如此美丽闪亮?


    《物理学之美》也许没有带给我们美学理论的凝练,但它将物理学美的光辉播撒开来,写作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此书为我们打开的确实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来源:中华读书报2011-12-07)

  《物理学之美》,杨建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35.00元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李嘉诚的为人处事之道——《大道至简:全球顶级CEO商道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28 14:20:07)
  • 文化视域里的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24 15:20:06)
  • 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口号到行动——A.O.史密斯公司的文化建设之路》 (2011.11.23 10:31:36)
  • 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2011.11.21 16:43:39)
  • 感受法官的智慧和勇气 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 (2011.11.21 8:59:40)
  • 《琉球之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18 13:23:53)
  • 维护公众和媒体言论自由 标志性案件一战 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2011.11.16 9:31:51)
  •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世训》序——陈来  (2011.11.15 9:42:13)
  • 意识重叠处,即是智慧生长处《德育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15 9:23:53)
  • 《燕园草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1.10 13:19:53)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