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材出版市场欣欣向荣。我国并无高校教材出版资质的限定,也无相关条例约束教材的出版行为。大半出版社都跃跃欲试,试图分一杯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560多家出版社中,介入高校教材出版领域的超过60%,民营书商、图书公司也加入分蛋糕的行列中,拼折扣、拼版税、拼人情,高校教材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不乏乱象。本文试图罗列导致高校教材出版乱象的“七宗罪”。
“一宗罪”:缺乏资质认定,准入门槛低
我国高校教材出版的准入门槛其实非常低,无论是大学出版社,还是文艺类出版社,甚至古籍出版社,均可出版。客观地说,一般的出版社具备拥有从业资格的编辑力量、合格的办公场所以及符合生产需要的生产平台,在国家并无资质认定的情况下,积极介入教材出版并无不妥。但大量民营书店、图书公司凭借与高校客户终端密切接触的先天优势,全然不顾自身是否拥有从业资格的合格编辑、合格的生产平台,有的甚至连正规的办公场所都不具备,就堂而皇之地进行高校教材出版,这种行为显然会极大加剧高校教材出版的混乱。
“二宗罪”:选题雷同,同质化严重
高校教材的准入门槛低、易于出版,一年发行量有千来册,教材项目即可启动。出版社也不断放低姿态,只要有微薄的利润,同样内容的一本教材,多出几个版本也无妨,由此导致国内高校教材出版市场选题重复率非常高,同质化相当严重。笔者专门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馆藏目录进行检索,输入检索词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检索字段默认“正题名”(即正书名),结果显示带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字样的高校教材,2009年出版180种,2010年出版193种,2011年截至9月底出版了110种。同一选题每年接近200本教材的出版量,难道每本都有创新之处?同质化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
“三宗罪”:抄袭拼凑,粗制滥造
高校教材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基本载体,在大众眼中,高校教材是象牙塔里的知识读本,编写教材应该是严谨的行为,但在很多高校,教材已成为授课教师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小团体利益的工具。只要学校的招生量足够大,一年能达到出版社或者书商的包销要求,不少高校的老师就会果断着手编写教材。高校教师课题多,有些公共课教师授课任务重,于是数个教师进行分工,找来一堆同类教材,这本抄一点,那本搬一些,调整目录,改造体例,加工组合,改头换面,不久一本全新的教材就出现了。这样的教材互相抄袭、七拼八凑,除了编者不同,与其他教材并无本质区别。
“四宗罪”: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很多知识点一不小心就会过时。高校是新知识最重要的集散地,高校教材作为授课蓝本,应为新知识的风气之先,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校网站论坛曾有个小故事:刚开学,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教授手拿泛黄的手写讲义,走到讲台上,略带歉意地对学生说,这是我上个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义,现代科技、文化更新很快,我们一起边学习边探讨吧。结果第一次上课到的学生30多人,第二次变成了10多人,第三次仅仅剩下5名学生了。陈旧的知识内容,无疑会极大地制约高校人才的培养,降低大学教育质量。
“五宗罪”:自编教材泛滥成灾
出版单位门槛放得低,许多高校教师便想亲自品尝编写教材的滋味。招生规模大的高校,年招生量动辄上万人,这样的高校教师完全不用看其他人脸色,自行组织人马,做好分工,三下五除二,一本自编教材即可完成。规模较小的高校专业课也有门路,同门师兄师弟三五个人,三五所高校联合,一年教材的使用量也有一两千册,达到出版社或书商的包销要求,亦可轻松上马。自编教材可以让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充任主编角色,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评职称时增加砝码,同时能获取一定的稿酬,出版社也乐享其成,虽说单本教材的利润率不断下降,编辑也更苦更累,但好歹能挣点钱。于是自编教材蔚然成风,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六宗罪”:盗印、复印之风盛行
高校教材出版乱象丛生,也影响到印制环节。有些不法书商与极个别印刷厂工作人员勾结,盗取正规出版社的教材胶片盗印教材,印完后悄悄返还,这种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有极个别利欲熏心之徒愿铤而走险,对出版社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
目前国家并未对高校教材限价,与中小学教材相比,高校教材定价有虚高成分。一本五六百页的教材,定价动辄数十元,有些图文版教材甚至上百元,远远高于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学生的承受能力。于是高校里的文印店瞅准商机,专门为大学生复印教材,甚至将复印每页的价格放低至两三分钱,一本几百页厚的教材,定价数十元,复印下来只要十几元,还能将教材复印件完整装订成册。一个年级或一个班,只要年级长、班长动用年级费、班费到书店购买一两本,供大家复印即可,对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利益造成极大冲击。
“七宗罪”:发行环节灰色交易滋生
高校是神圣的象牙塔,但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名利场。高校教材单册发行量虽不大,但招生量巨大、专业众多,学生使用的教材科目繁多,使高校教材的采购业务也颇具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有高校在开展教材采购工作时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有效预防了发行环节的腐败行为。但招投标制度也有缺陷,教材发行环节形形色色的灰色交易还是不断蔓延滋生。近些年各地高校不断爆出的教材腐败个案、窝案,印证了这一点。让高校教材采购工作真正做到廉洁、透明、公正、公开,任重道远。
建言
高校教材出版发行的种种乱象其实有据可循。从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出版社、经销商等多个层面加以综合思考,要消除高校教材出版的诸多乱象,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行业管理,明确出版社的高校教材出版资质;2.科学规划,合理控制高校教材尤其是国家规划教材的总体规模;3.加大对高校原创性教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完善高校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5.出版社严格控制教材开发和生产成本,适当降低教材价格,让利给消费者,使出版利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6. 高校完善教材的评价和选用机制,坚决杜绝教材采购环节腐败行为的产生。
来源:出版商务网2012年03月26日